潇湘生活百科历史人物 张学良

张学良

2025-01-20 04:22:43历史人物

  西安事变

  张学良在东北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时的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要求。

  西安事变发生后,东北军、西北军内部出现主张杀蒋和放蒋的争执,但张学良、杨虎城二人都主张释放蒋介石。据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回忆,西安事变发生后,杨虎城曾找张学良商议释放蒋介石的四项条件:一是蒋介石之“安内攘外政策”必须改变,至少以谈话方式向全国公开声明(当时考虑由南京政府正式发表声明是办不到的);二是改组国民党政府为抗日联合政府,应有行动表现;三是东北军、17路军的驻地和政治地位不变;四是红军问题,由以后组成的抗日联合政府解决。

  张学良被囚禁

  张学良与杨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1941年5月张学良转囚贵阳市麒麟洞,由于和市区距离很近,不久很多贵州人都知道张学良关在麒麟洞,于是在1942年2月把张移往贵州省开阳县刘育乡囚禁,1944年春天再移贵州息烽县阳郎坝,冬天再到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市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1947年移住井上温泉(新竹县)。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湾,1961年秋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在三地都过著软禁生活。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生三子一女,后有情妇“赵四小姐”。他后期信奉基督教,这是他早年读教会学校的早期信仰,1964年受洗。依照一夫一妻规则,蒋中正令张与于凤至离婚,和赵四小姐结婚。

  张学良恢复自由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之后到美国探访。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直到逝世。

  张学良逝世

  2001年10月14日14时50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8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赵一荻与张学良的初识和交往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应该是在一九二六年前后,地点是在天津,原来,当时北洋政府中有些达官贵人,嫌在北京过私生活有些拘束,便常溜到天津在交际场中品酒赏花,高歌酣舞,玩个痛快。赵一荻好奇,常到那里看热闹。张学良的天津私邸在旧法租界三十二号路五十四号,三层洋楼,颇为精美。他有时路过天津也小作勾留。

  赵一荻经大姐绛雪(即冯武越爱人)介绍,与张学良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赵四小姐名赵绮霞,排行第四,父亲是当时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赵庆华,得知小女儿和有妇之夫的张学良在一起,气得脸发白,手发抖,大骂一通后,派吴妈和一个小丫环昼夜看守,一步不许出门。这种软禁的生活给赵四小姐带来无限的痛苦,在其六哥赵燕生的暗中帮助下,与家人不告而别,毅然追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张学良来到奉天(沈阳)。

  赵四小姐的私奔,在赵家掀起了轩然大波。赵庆华登报声明,断绝父女关系,并从此不再做官。与此同时,帅府内也感到了微微的不安。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担心赵四小姐的私奔有辱张家门庭,只给她秘书的地位,没有正式夫人的名义。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赵四小姐对张学良的爱情,心甘情愿地以秘书身份陪伴著张学良。

  心胸大度、温柔贤慧的于凤至感念赵四小姐的一片真情,力主在帅府东侧建起一幢小楼,并亲自监工设计装饰,使小妹尽量居住舒适一些。赵四小姐搬入此楼居住,她把自己的卧室设在二楼西北角,这里虽然比其它房间阴冷,但抬头就可以望见大青楼里张学良办公室的灯光,心里顿时就会涌起一般似水的柔情,那种温暖的感觉就会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一九二九年赵四小姐和张学良将军在这里有了唯一的儿子。

  “九一八”事变时,全国轰传张学良在北平正与影星胡蝶跳舞。当时广西学者马君武写了一首诗,讽刺张学良:“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历时五十一载,能背诵此诗者仍大有人在。

  据当时张学良机要室主任洪钫与张学良的代表胡若愚回忆,这中间属于误传,马君武则据误传而成诗。据称,一九三一年胡蝶到北平拍摄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电影,曾拜访张学良,并无其他关系。“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患伤寒病初愈,尚在协和医院疗养。那一夜,携夫人于凤至与赵四小姐,在前门外中和戏院看梅兰芳的《宇宙锋》。忽得渖阳事变消息,立即退场,回到他的公馆(清代顺成王府),召开幕僚会议,请示南京军事委员会如何应变,覆电“日军此举,不过是寻常挑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绝对不准抵抗”。蒋介石于九月二十三日也说:“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送蒋介石夫妇回南京前,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一是东北军,他写下手谕,交王以哲、于学忠等人代管;二是赵四母子,为防止不测,吩咐参谋长在他离开西安后,立即将赵四母子送往香港。但此时的赵四小姐,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张学良,直到大姐于凤至匆匆从国外赶来,她才回到香港,可心却一刻没有平静过,时时刻刻都在挂念著被蒋介石软禁中的张学良。

  一九四零年,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赵四小姐将孩子托付给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又回到张学良身边,以秘书的身份,尽夫人的责任,寸步不离地相随左右,陪伴著他一起度过漫长的幽居岁月。一九六四年,于凤至为了张学良的宗教信仰,报答几十年来一直照顾著张学良的赵四小姐,主动与张学良解除婚约,成全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同年七月四日,在赵四小姐五十一岁的时候,这对“牢狱鸳鸯”在基督十字架下终于结为正式夫妻。而这时他们已经相濡以沫,整整度过了三十六个春秋。

  张学良与宋美龄

  张学良曾说:“西安事变后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她说西安事变,他(张学良)不要金钱,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蒋先生原本是要枪毙我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后来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国的驻华公使JOHNSON写的,他写道:宋(指宋美龄)对蒋先生说,‘如果你对那个小家伙(即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离开台湾,还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

  在张学良的眼里,宋美龄是“绝顶聪明”且“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的优秀女性,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语言。张学良在此后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里曾明确说:“如果夫人事变之前就在西安,也许不一定会发生西安兵变。”这是为什么?学界认为,出身的相似、年龄的相似、通英文、受过西方教育的相似,使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肯定有比蒋介石多得多的共同语言。

  宋美龄认为,蒋介石是能够算英雄的,但他的心胸狭隘、喜好猜忌与张学良敢做敢为的豪气和率真相比,张学良应该属于更高境界的英雄。

  因此,后来有人猜度:张学良对宋美龄公开的高度赞赏以及宋美龄对张学良超乎寻常的关心爱护,在性情相投之外,是否带有一种精神上的相恋。

  张学良逝世后,留存信件有四大箱约500多封,这些信函包括他与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蒋经国、陈诚、杨虎城、戴笠、端纳及其他人的往来信札。值得注意的是,500多封信函中,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私人通信最多,总数约在百封以上。查阅、品味这些信件,可以清楚看出两人之间的诚挚感情。信函中,宋美龄一直称呼张学良为“汉卿”,张学良则始终称宋美龄为“夫人”,并且自称“良”。

  张、宋的书信交往,宋美龄的去信多以英文写就。从两人往来书信中,可看出宋美龄非常关照软禁中的张学良,尤其体现在生活上,常送日用品、礼物给张学良。有一次,宋美龄念及张学良眼睛不好,特送他一盏从美国带回的台灯。习惯用英文通信的宋美龄,每逢张学良身体不适时,还能细心、周到地以中文去函,而她其实并不擅长中文书写,只是为了病中的张学良不至阅读英文时劳神,才自己费心用中文书写。这种体贴还体现在宋美龄得到友人赠送的新鲜巧克力时,必定转赠一份给张。

  非比寻常的柏拉图式情感原本信佛的张学良,在漫长的幽禁岁月中,经宋美龄的劝导,终于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宋美龄希望信仰基督能够帮助张远离政治,并以此排遣心中的愤懑不平。

  张获得自由后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句话,对形容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作为一个权力欲望强烈、以善于作秀的政治女性出现的宋美龄,唯有在与张学良这位性情耿直、豪爽的东北硬汉的交往中,才显示出她真挚、细腻的女性情感。这种非比寻常的柏拉图式情感,出现在两位身份特殊、命运特殊的中国名人之间,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又至诚至信,顺理成章。

  2001年10月,张学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消息传到美国,与“少帅”交往70多年的宋美龄悲痛不已。已行动不便的她,随即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追思礼拜与公祭。追悼会上,辜夫人将一束署有“蒋宋美龄”的十字架鲜花,置于“少帅”灵前。

  张学良后代

  长子:张闾珣(于氏生)

  次子:张闾玗(于氏生)

  三子:张闾琪(于氏生)

  长女:张闾瑛(于氏生,嫁于陶鹏飞)

  四子:张闾琳(赵氏生,娶陈淑贞)

  长孙:张居信

  次孙:张居仰

  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故居坐落在天津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二、三十年代来津常住此处。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张学良历史评价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唐德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邵铭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刘大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曹长青:张学良嗜好毒品、女色,生活上是花花公子作派,甚至在指挥热河保卫战时,“只到前线去过一次,还是为了陪宋子文;汽车每行15公里就得停下来,让他注射毒品”。张学良是假将军、假英雄、假基督徒。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泽民: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

第1页 第2页
TAG标签: 张学良,张汉卿,近代,  
再来一篇
上一篇:杨虎城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