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zhuān xū)历,是我国古六历之一。“颛顼历”在周末已经制定,秦统一后颁行全国,以十月为岁首。自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行一百十七年。该历采用十九年七闰法,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所以是一种四分历),一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测制年代或为秦献公时公元前366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遍行,经秦朝至西汉太初历制定(公元前104年)始弃。下面潇湘图说历史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颛顼怎么读?颛顼历规则,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颛顼历的历史演变
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3651/4日为回归年长度,29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受命议造汉历;最后,在18种改历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太初历以365385/1539日为回归年长度,29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西汉末年,刘歆修订太初历而更名为三统历。《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
《颛顼历》有两大特点:一是其时秦政权尚僻处于雍州,不与诸侯各国交往。诸侯自大,也以夷翟之邦视秦国,所以它实行的历法,直到秦统一天下后才推行全国。但又汉行秦历,才使《颛顼历》一跃而奉为历法“正统”。二其时古四分历理论已非常成熟,所谓《颛顼历》,只不过是月建有差,历策却仍是一个师傅下山的“畴人”用古四分历方法拟订的。由于前367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历推步而出,而《颛顼历》历家又称之为“乙卯元”可知,《颛顼历》不过是“古四分历”或迳是《殷历》的一支而已。关于此两历关系中的“正统”问题,实在是要与历史的看法来个“否定之否定”。
相传,古六历是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其中,夏历建寅(以寅月为当年第一个月:正月、岁首)、殷历建丑(以丑月为岁首)、周历建子(以子月为岁首),根据夏商周秦的顺序,秦历(颛顼历)建亥,以亥月为岁首。
由于这些历法(统称中国历、旧历、农历)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朔望月为基准,也就是冬月(今十一月),以地支(子丑寅卯)命名为子月,其后依次为丑月、寅月、……、亥月。因此,秦历其实是以冬至所在月(冬月)之前的那个月(十月)为岁首,相当于以冬季初为岁首,而不是如今以春季初为岁首。
又由于中国人习惯用数字来称呼月份,自汉武帝至今,以寅月为一月……亥月为十月、子月为十一月、丑月为十二月,而秦历以亥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这本来是把闰月放在了岁末。因此,秦历按顺序应该是:亥、子(冬至所在月,即冬月)、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闰。
如果用数字排列,就成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后九、十、十一(冬月)、十二。
这就是如今农历与颛顼历(秦历)的区别。不过,所谓的古六历,仅有《颛顼历》在考古中发掘到一些资料,其余五种历法,至今只留存一些片断资料。
颛顼历的差别
秦以十月为岁首(一年之始),轮至次年九月为年末。岁首十月同样称为十月,不改称一月或正月。端月(即一月或夏历正月,不改为四月)是立春之月,二十四节气起点,为始皇帝避讳改为端月。闰月置于年末九月之后为后九月,即岁末置闰法。比如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被杀,九个月后的九月项梁被杀,一个月后后九月楚怀王派宋义、项羽救赵国。三个月后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巨鹿之战。
颛顼历相关人物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五(今河南省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