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施法者必须有势,而势代表的是权位、权力,主宰者必须同时兼备两种权威,就是定制法的权威与施法的权力,也就是说有权就有说话的权力,别人才会遵从。当然有了法势而者存在,也不能忘却术。
术是指控制观察人际关系和察言观色并且处理好上下级关系。一个皇帝没有治国之道和约束臣子的规矩。做臣子的也无拘无束术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国家肯定会灭亡。这是一个好皇帝他最怕看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法、术、势三位一体,缺一就不可成立。它包含思想的全部精华,抽取法家思想中比较有价值的部分。
所以韩非子的法术势只要我们运用的好,就可以劳心而不劳力,治人而不治于人。
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内容是什么
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是什么?首先“定法”的意思就是确定法度。这是出自《韩非子》这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在这一节中,韩非分别对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侧重“术治”)和商鞅二人的学说加以论述,而后确立了自己的法治思想。
首先看一下这一章节的基本内容:有人问:“申不害和商鞅的治国思想,哪一家才是国家最需要的呢?”。韩非便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好比吃饭和穿衣,人要不吃饭,十天内就会饿死;在寒冷的天气不穿衣服就会冻死,你若问穿衣和吃饭哪一种对人更重要,这是不能拿来比较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人又问到:“你说“法治”和“术治”缺一不可,具体又是怎么表现的呢?”。韩非答到:“韩国是由晋国分出来的一个国家,申不害在辅佐韩昭侯时,晋国原有的法律没有被废除,又制定出了新的法令,这样,臣民就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要遵循新法令还是旧法令。长此以往,即使申不害费尽心思让韩昭侯利用术治,但是国家没有完善的法治,奸臣们还是有隙可乘,这就是韩国强大,却经过70年还没能成为一方霸主的原因。而商鞅在治理秦国时,设立了连坐、奖罚分明等的制度,这使得臣民都辛勤劳作、作战勇猛。但是,他却没有用术治来辨识奸邪,导致到下几代君主治理国家时,臣下都利用秦国强大的力量来为自己谋利,这也是秦国君主几十年也没能称王称帝的原因。
韩非就是在“法治”和“术治”的基础之上确立了自己的法治思想。
韩非子孤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时期,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处处都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以及人权斗争之中,浩大的土地被瓜分为几大部分,而每个国家的兴衰都在于他们的君王是否贤明,国家从兴衰到兴盛在由兴盛到兴衰,起伏不定,而这一切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的著名文集《韩非子》中就有一篇表达了他内心中对自己并未受到重用以及对现世状态的愤怒之情,其中的见解颇为深妙。
《韩非子孤愤》出自于《韩非子》,其中的孤代表了好几种意思,孤其可理解为真正看的出事情的真相,世态的状况的人十分的少,也可理解为韩非子当时不得志;而愤可解为韩非子对朝政以及民情的一种愤怒的心情。
《韩非子孤愤》其中主要是写韩非子举例之前的君王统治国家,而国家到最后却还是灭亡的根本原因,他将这一切都做了一个总结,其原因是在于君王,大多数的朝政对于法律都不甚严谨,国家的最高权位在于君王,而有很多人为了得到权位就在君主的面前说着好话,俗话说拍马屁,而那些真正看的明白事务的人往往说话直白,衷心的人说话不讨的君王的欢心,良药苦口但是利于病,就是这个道理,亲近君主的人都是小人,君主被蒙蔽了双眼,体会不到民情,久而久之,国家灭亡了,孤愤的愤怒就是在这一点之上。
虽然秦始皇将六国都统治在自己的挥靡之下,但是因为他还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所以国家还是灭亡了,法与权力很多时候都是相冲的,韩非子为何孤愤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