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生活百科民风民俗 羌族

羌族

2025-07-20 07:06:13民风民俗

   羌族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约31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等地,少数分布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及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羌族自称“尔玛”“尔咩”,意为“本地人”,历史上曾被称为“羌”“氐羌”等。他们世代栖息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涪江上游峡谷地带,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在与险峻自然环境的抗争中,创造了以碉楼、羌绣、释比文化为标志的独特文明,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

羌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羌族历史

  羌族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其先民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及西南地区。商代,羌人已与中原王朝有密切联系,部分羌人部落臣服于商。

  周代,羌人参与武王伐纣,部分内迁中原,与汉族融合。秦汉时期,羌人在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建立政权,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部分羌人南迁至今四川西北部,成为现代羌族的先民。唐代,羌族地区属剑南道管辖,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宋代,羌族受吐蕃和宋朝双重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明代,羌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部分地区划归卫所管辖。清代,羌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与汉族的交流。近代以来,羌族人民参与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抗日战争,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时,得到羌族群众的支持。1949年后,羌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8年茂汶羌族自治县成立(今茂县),2003年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羌族社会实现了从封建地主制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羌族文化

  羌族文化带着高原峡谷的坚韧与古老文明的印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皆独具特色。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碉楼”与“羌寨”是羌族建筑的标志,碉楼以石块垒砌而成,高达十余米,四角或六角形,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汶川萝卜寨、理县桃坪羌寨的碉楼群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候选地;羌寨依山而建,房屋相连,巷道交错,适应山地地形。

  手工艺以羌绣、木雕、石雕著称,“羌绣”以彩色丝线在麻布上绣出几何纹、动植物纹,针法独特,尤以“云云纹”“羊角纹”最具代表性,多用于装饰服饰和生活用品;木雕与石雕多用于碉楼和房屋装饰,刻有吉祥图案,线条粗犷有力。非物质文化方面,羌族有本民族文字“羌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于1989年,用于记录历史和文学作品;“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释比(羌族巫师)掌握着大量的历史、宗教、医学知识,通过口述传承《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等史诗。

  羌族信仰

  羌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崇拜自然神灵、祖先和图腾,形成了独特的多神信仰体系。“自然崇拜”中,羌族敬畏天神“阿爸木比塔”、山神“赤黑瑟”、水神“木巴瑟”等,认为万物有灵,每年举行“祭山会”“祭水神”等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祖先崇拜”在羌族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家中设有祖先神位,逢年过节和重大事件时都会祭祀祖先,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庇佑子孙后代。“图腾崇拜”中,羌族以羊为主要图腾,羊象征着吉祥、丰收和繁衍,祭祀活动中常用羊肉和羊毛作为祭品。“释比”是羌族原始宗教的从业者,既是祭司也是知识分子,负责主持祭祀、驱邪、占卜、婚丧等仪式,通过念咒、跳神、使用法器(如羊皮鼓、神杖)沟通人神,是羌族文化的传承者。

  羌族婚俗

  羌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礼仪与浪漫色彩,流程严谨,充满欢庆氛围。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跳沙朗”等活动相识相恋,“瓦尔俄足节”(妇女节)是青年择偶的重要场合,男女身着盛装,对歌传情,互赠信物(如羌绣帕、羊角饰物)。

  提亲时,男方请“红爷”(媒人)携带酒、肉、茶叶前往女方家,女方同意后,男方送“聘礼”(布匹、腊肉、酒等),女方回赠“嫁妆”(羌绣品、农具等)。婚礼持续三天,第一天“花夜”,女方家设宴,新娘与亲友对歌告别;第二天“正宴”,新郎带队伍骑马或步行前往迎亲,女方设“拦门酒”考验,对歌答对后方能进门,新娘身着盛装,由兄长背出家门,沿途撒青稞驱邪;第三天“回门”,新人返回女方家致谢,全寨宴饮,跳“沙朗舞”,通宵达旦。

  羌族丧俗

  羌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土葬,流程包括“报丧”“入殓”“出殡”“安葬”等,受原始宗教影响较深。亲人去世后,家人立即鸣枪或吹牛角报丧,为逝者净身、更衣,停灵于正房,灵前点油灯,摆供品,释比念经超度,指引亡灵回归祖地。

  出殡前,亲友前来吊唁,行跪拜礼,送“奠仪”(钱、粮)。出殡时,棺木由男子抬行,女性不得参与,沿途撒“买路钱”(青稞、玉米),墓地选在向阳山坡,由释比占卜确定,墓穴深约两米,棺木入土后堆起坟冢,不立墓碑,仅以石块标记。丧期内,家人穿素服,不娱乐、不宴饮,男子不剃须,女子不戴饰,丧期一般为七天至四十九天,期间释比定期念经,周年时举行“送灵”仪式,缅怀逝者。

  羌族方言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茂县、汶川、松潘等地,南部方言流行于理县、北川,各方言差异较大,部分地区通话困难。

  羌语保留了较多古羌语词汇,同时吸收了汉语、藏语借词,汉语借词多用于现代词汇,藏语借词多与宗教相关。羌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使用汉文,198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羌文”,在聚居区推广使用。现代社会中,汉语成为跨民族交流的主要语言,羌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是主要交流方式,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羌族乐器

  羌族乐器与山地生活和宗教仪式紧密相关,以吹奏类和打击类为主。“羌笛”是羌族最具代表性的吹奏乐器,以油竹为管,双管并列,音色悠扬婉转,常用于独奏或伴奏民歌,《折杨柳》是著名的羌笛曲,哀怨动人,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羊皮鼓”是释比的宗教仪式乐器,鼓面蒙羊皮,鼓柄缀铜环,释比跳神时敲击,配合经文念诵,用于驱邪祈福,鼓声深沉,充满神秘色彩;“口弦”是羌族妇女喜爱的弹拨乐器,以竹片或铜片制成,音色清脆,常用于伴奏情歌。此外,“锣”“钹”“唢呐”等也常见于节庆,与歌舞配合,营造热烈氛围。

  羌族节日

  羌族的节日多与农业生产和宗教信仰相关,“羌年”(“日麦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十月初一举行,为期三天,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神灵,释比主持祭祀仪式,全寨宴饮,跳“沙朗舞”,男子进行推杆、摔跤等竞技活动。

  “祭山会”(“塔子会”)在农历四月举行,羌族群众聚集神山脚下,由释比主持祭祀山神仪式,杀羊献祭,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瓦尔俄足节”是羌族妇女的节日,在农历五月举行,妇女身着盛装,唱歌跳舞,祭祀女神“木姐珠”,祈求子孙繁衍、家庭幸福。此外,羌族还有“清明节”“端午节”等,庆祝方式融入民族特色,如端午节挂艾草、喝雄黄酒,祈求平安。

  羌族习俗

  羌族习俗体现了山地民族的豪爽与协作精神。日常礼仪中,“以酒待客”是重要礼节,客人进门必饮“进门酒”,主人以“咂酒”招待,用竹管共饮一坛酒,体现平等与团结;席间“唱酒歌”劝饮,歌词多为祝福之语。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玉米、青稞、小麦为主,“梯田耕作”是羌族的特色农业,岷江两岸的羌族梯田层层叠叠,蔚为壮观;畜牧业以养羊为主,羊在羌族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羊毛用于纺织,羊肉是重要肉食。服饰上,男子佩腰刀,女子戴绣花头巾,体现性别分工;禁忌中,忌在神树旁喧哗、忌随意触摸宗教器物、忌食用狗肉,这些习俗维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羌族美食

  羌族美食以山地物产为原料,口味厚重,带着高原的醇香。“咂酒”是羌族的特色饮品,以青稞或玉米发酵制成,装入坛中,饮用时用竹管插入坛中吸食,酒精度低,酸甜可口,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体现了羌族的团结精神。

  “搅团”是羌族的日常主食,以玉米粉或青稞粉制成糊状,蘸醋、蒜泥食用,口感绵软,易于消化;“腊肉”是羌族的特色肉食,将猪肉腌制后熏制,肉质紧实,香气浓郁,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此外,“烤羊排”“荞面馒头”“酸菜汤”等也是羌族的特色美食,烤羊排外焦里嫩,香气扑鼻;酸菜汤以青菜腌制而成,酸爽开胃,是羌族饮食的特色。

  羌族也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以上三种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羌族民歌

  羌族民歌旋律高亢,节奏明快,分为“劳动歌”“情歌”“叙事歌”“释比歌”等。“劳动歌”伴随农耕、放牧、修碉楼,如《薅草歌》《打石歌》,节奏与动作协调,歌词直白生动,鼓舞干劲。

  “情歌”热情奔放,多用比喻,如“云朵绕山巅,阿妹绕哥心”,常用羌笛、口弦伴奏;“叙事歌”以《羌戈大战》为代表,篇幅宏大,讲述羌族与戈基人的战争和民族迁徙历史,由释比演唱,旋律庄重。“释比歌”用于宗教仪式,由释比演唱,配合羊皮鼓节奏,充满神秘色彩,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舞蹈

  羌族舞蹈刚劲有力,动作源于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沙朗舞”是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蹈,男女围成圆圈,随着音乐踏步、摆手,动作整齐有力,歌声悠扬,常用于节庆和婚礼,体现民族欢乐氛围。

  “释比舞”是释比的宗教舞蹈,释比身着法衣,手持法器,随鼓点跳跃旋转,动作神秘,用于驱邪祈福,舞姿中保留着原始宗教的痕迹;“铠甲舞”(“跳盔甲”)是男子舞蹈,舞者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动作矫健,再现古代战争场景,用于祭祀和重大节庆,展现羌族的勇武精神。舞蹈服饰以羊皮褂、绣花裙为特色,动作幅度大,充满高原民族的激情与力量。

  羌族服饰

  羌族服饰以麻、棉、羊毛为主要原料,适应高原气候,款式简洁大方,装饰精美,“羊皮褂”是羌族服饰的标志性元素。男子服饰注重实用与保暖,女子服饰则以羌绣和银饰点缀,图案多为几何纹、动植物纹,如羊角纹、云云纹,象征吉祥与勇敢。

  男子穿“对襟短衫”,外罩“羊皮褂”,下着“长裤”,腰间系“腰带”,佩戴腰刀;女子穿“右衽长衫”,下着“长裤”或“百褶裙”,腰间系“绣花腰带”,头戴“绣花头巾”或“帽子”,佩戴银饰。服饰色彩以蓝、黑、白为主,辅以红、绿等亮色,整体风格既显庄重又不失灵动。

  羌族男装

  羌族男装简洁实用,便于劳作和修碉楼。上衣为“白色或蓝色对襟短衫”,以麻布或棉布制成,领口、袖口绣有简单的花纹,夏季单穿,冬季外罩“黑色羊皮褂”,羊皮褂毛朝内,保暖性好,是羌族男子的标志性服饰。

  下装是“深色长裤”,裤脚宽大,用布带束紧,适合田间劳作和登山。男子腰间系“红色或蓝色腰带”,可束紧衣服,也可悬挂腰刀、烟袋等物品,腰刀是成年男子的标志,象征勇敢与身份。头戴“黑色或白色头帕”,缠绕在头上,既能防晒又能吸汗,适应高原气候。男装的装饰较少,整体风格质朴大方,尽显羌族男子的豪爽与勤劳。

  羌族女装

  羌族女装绚丽多彩,羌绣和银饰是其主要特色。上衣为“蓝色或黑色右衽长衫”,以麻布或棉布制成,领口、袖口、衣襟绣有精美的羌绣图案,如羊角纹、云云纹,手工细腻,色彩鲜艳。

  下装是“长裤”或“百褶裙”,长裤颜色与上衣协调,裤脚绣有花纹;百褶裙多为黑色或蓝色,裙身绣有羌绣,长度及膝。女子头戴“绣花头巾”,头巾边缘绣有彩色花纹,未婚女子头巾较为华丽,缀有银饰;已婚女子头巾相对朴素,但仍不失精美。佩戴银饰,包括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等,银饰上刻有花纹,与服饰的色彩相得益彰,尽显羌族女子的美丽与灵动。

  羌族帽子

  羌族帽子种类不多,注重实用与保暖。男子多戴“头帕”,以黑色或白色棉布制成,缠绕在头上,简单方便,冬季可加“皮帽”,以羊皮制成,保暖性好,适合高原寒冷气候。

  女子帽子以“绣花头巾”为主,以麻布或棉布制成,边缘绣有羌绣花纹,颜色鲜艳,未婚女子头巾较为华丽,缀有银饰;已婚女子头巾相对朴素,但仍绣有少量花纹。此外,羌族在寒冷季节会戴“羊毛帽”,以羊毛编织,保暖性好,款式简单,体现低调内敛。

  羌族鞋靴

  羌族鞋靴以布鞋和皮靴为主,适应山地地形,注重舒适与耐磨。“布鞋”是日常鞋款,以麻布或棉布为面,手工纳底,鞋底厚实,鞋头绣有简单的花纹,男子布鞋多为黑色,女子布鞋颜色多样,精美秀丽。

  “皮靴”是冬季鞋款,以牛皮制成,靴筒较高,多为黑色,靴面绣有简单花纹,保暖性好,适合在寒冷季节和山地行走。此外,羌族在劳作时会穿“草鞋”,以稻草或麻编织,轻便透气,适合在田间和山路行走。鞋靴的制作工艺简单实用,体现了羌族人民适应高原峡谷环境的智慧。

TAG标签: 羌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川羌族自治县,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再来一篇
上一篇:阿昌族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