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家墓地多数以“陵”来命名,例如秦始皇陵。而作为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由于身份尴尬,一直被西南诸公虎视眈眈,要求“惩办祸首”。病逝后很多人认为袁世凯能入土为安就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了,但由于脾气暴躁的“北洋之虎”坐镇袁世凯葬礼并充当主持者,让人敢怒而不敢言。其后八十人的“皇杠”都用上了,也算哀荣极致,然而袁家大公子袁克定还是不知足,小袁去找了他的“世伯”徐世昌,眼见老袁已经入土,理所当然地想请徐世昌来题写“袁陵”二字,在北洋庙堂举足轻重的“徐菊人”绝非一般权臣,那是在晚清宦海的刀光剑影中修炼出来的“水晶狐狸”,他告诫自己的老侄:“陵乃帝王之墓,令尊生前称帝未成,已经自行取消洪宪年号,故非帝王,称袁陵实在不妥。”
但是,袁克定依然争辩:“先父在入葬时身穿的不就是皇帝的冠服。”徐世昌感觉很无奈,世侄的眼界实属一般,即使坐上了皇位,估计也是个半吊子,老袁之所以会穿着帝制礼服入葬那是藏在棺内之事,难不成堂而皇之的再次昭告天下来炫耀,那是万万不可的。为了不伤了世侄的心意,也为了自己的小老弟一生最后的体面,曾经的“徐相国”引经据典,硬是考说“陵”与“林”可以相互借用,用“袁林”来题名,避陵之嫌,却有陵之实,就称为袁公林,实属最好的方式。此时的袁克定,早已不再是一人之下的皇太子,除了妥协同意也无更多的手段,殊不知这也是徐世昌的用心良苦,否则一座树大招风的“袁陵”,想要入土为安自然会带来麻烦。
其后,袁世凯的墓地不仅在百年的风雨历程中被保存下来,也维持着这位一代枭雄一生最后的体面,偌大的墓葬群带着不怒自威的气势,除了“袁林”主建筑区一百四十余亩,袁家当年还买断了周围上千亩的土地作为祭田。虽然北洋朝堂的五十万元拨款不足维系,但是以段祺瑞领衔的北洋旧部解囊相助,曾经的北洋老头子得以看似体面谢幕。然而在袁世凯死后,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军阀混战的乱世真正到来,北洋的元老们还会对老头子的余威心存敬畏,在走马灯似的北洋继任掌舵人眼皮底下,袁世凯的墓地保存完好,这些人在陈西滢的评价里似乎都是“时势造就的草包”。
最终,也有一些新秀军阀认为自己不是草包,比如西北冯系军阀就将安阳的“袁氏逆产”没收,洹上村被改建成学校无可厚非,但是袁宅里陈设与器物的归宿却难以言明,这个两千年来首位用投票选出来的掌舵人,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墓地。当庙堂之上的伪君子可以无其名却行其实,皇帝梦却为袁世凯坐稳了“真小人”的名声,所以墓地称为“袁林”实属一种体面的收场,即使骂名依旧,也是他那个不孝子袁克定与老大哥徐世昌的尽力而为,无关乎生前事,不在意身后名,只为了那个项城青年曾经“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的慷慨愤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