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生活百科民风民俗 布依族

布依族

2025-07-18 07:24:20民风民俗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世居民族之一,总人口约357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贵阳市周边,在云南、四川等省也有少量分布。布依族自称“布依”“布越”等,历史上曾被称为“仲家”“夷家”等,1953年正式定名为“布依族”。他们世代栖息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的河谷与坝子地带,以水稻种植为核心生计,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在与汉族、苗族等民族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是黔贵大地多元文化的重要缔造者。

布依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百越”族群,与壮族同源于“骆越”分支。秦汉时期,布依族先民聚居在夜郎国境内,与中原王朝有了早期交往;汉武帝时期,夜郎国归附汉朝,设置郡县,中原文化开始传入。

  唐代,布依族地区属黔中道,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形成了稳定的农耕社会。宋代,布依族先民被称为“西南蕃”,与朝廷保持朝贡关系。元明清时期,布依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中央王朝通过册封当地首领进行间接统治,同时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之际,部分土司因反抗中央而被废黜,“改土归流”政策在布依族地区逐步推行,加速了封建化进程。近代以来,布依族人民参与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反封建斗争,1949年后,布依族聚居区先后成立自治州、自治县,1956年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为民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布依族文化

  布依族文化以稻作文明为根基,渗透着水与土地的灵性。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干栏式”吊脚楼最具特色,多依山傍水而建,以木为骨、竹为墙,上层住人、下层圈畜,屋檐翘角如飞,既防潮通风,又适应山地地形,安顺滑石哨的布依族村寨便是典型代表。

  手工艺以纺织和蜡染闻名,“布依锦”(“织锦”)以棉纱为经、彩线为纬,织出万字纹、水波纹等图案,色彩明快,多用于制作被面、背带;蜡染技艺堪称一绝,用蜂蜡在白布上绘图,经染色、脱蜡后形成蓝白花纹,题材多为花鸟、几何纹,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蜡染更是享誉中外。非物质文化方面,布依族有本民族文字“古布依文”(方块字),但流传不广,历史文化主要靠口头文学传承,《安王和祖王》《布依族古歌》等史诗讲述了民族起源与迁徙;历法与农事紧密结合,“节气歌”指导着插秧、收割的时序,体现了对自然节律的顺应。

  布依族信仰

  布依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兼融道教元素,形成“多神崇拜”体系。自然崇拜中,“水神”“山神”“田神”是最受尊崇的神灵,每年插秧前要举行“祭田神”仪式,用酒肉献祭,祈求稻谷丰登;村寨旁的“神树”被视为保护者,严禁砍伐,定期祭祀。

  祖先崇拜贯穿日常生活,家中设神龛供奉祖先牌位,逢年过节需焚香献食,认为祖先灵魂能庇佑子孙。道教传入后,部分信仰与道教融合,“道士”参与婚丧、祭祀等仪式,念诵汉文与布依文混写的经文。此外,布依族还信仰“寨神”,每个村寨都有“寨神庙”,每年正月举行“祭寨神”活动,全寨聚集,杀猪宴饮,祈求平安,体现了社群的凝聚力。

  摩教

  摩教至今仍是大多数布依族群众信仰的传统宗教,它是一种介乎于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之间的准人为宗教。摩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布摩,其宗教职业者分为“布摩”和“摩雅”,布依族人称之为“老摩”或“摩公”。

  摩教不仅有较为完备的祭祀经典--摩经(被称为“布依五宝”之一),还有比较固定和规范的宗教礼仪。举行祭祀活动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礼仪外,还要辅以对摩教经典的诵读。典籍浩繁的摩经,大致可分为用于丧葬超度活动中的多卷本《殡之经》、《古谢经》等,也有用于驱邪祈福禳灾等目的相对应的种类繁多的各类杂经。

  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婚俗保留着稻作民族的温婉与礼仪,流程包括“说亲”“订婚”“接亲”等环节。青年男女多通过“浪哨”(社交对歌)相识,在赶场、节庆时以歌传情,互赠绣帕、银饰定情。说亲时,男方请“媒公”“媒婆”携带糖、酒前往女方家,需往返三次方能正式提亲,体现“好事多磨”的传统。

  订婚称“吃订亲酒”,男方送“彩礼”(布匹、银饰、礼金等),女方回赠“陪嫁”(衣物、织锦等),双方亲友见证婚约。接亲当天,新郎带队伍步行或乘船前往,女方设“拦门酒”考验,需对歌、答题方可进门。新娘身着盛装,由兄长背出家门,撑红伞遮面,寓意“不见天日”以示贞洁。婚礼核心在男方家“拜堂”,新人拜天地、祖先、父母,共饮“交杯酒”,随后全寨宴饮三天,通宵对歌跳舞,“闹房”时长辈“说四句”(祝福语),增添喜庆。婚后“回门”需在三天后,新娘携夫归家,以示不忘养育之恩。

  布依族丧俗

  布依族丧俗庄重肃穆,体现对生命的敬畏,实行土葬,流程包括“报丧”“入殓”“出殡”“安葬”等。亲人去世后,家人立即鸣炮报丧,用桐油为逝者净身,换上寿衣(多为蓝色),停灵于堂屋,灵前点“长明灯”,供米饭、酒肉。

  “道士”主持超度仪式,念诵经文指引亡灵,亲友披麻戴孝前来吊唁,行跪拜礼,赠“奠仪”(钱或物)。出殡前,“开路先生”诵“开路经”,长子执“引魂幡”前行,棺木由八人抬行,沿途撒“买路钱”。墓地选在向阳山坡,忌葬于稻田,认为会冲犯田神,墓穴深约两米,下葬后堆坟冢,立墓碑,碑刻布依文或汉文。丧期内,家人素食四十九天,百日内不娱乐,周年时举行“脱孝”仪式,宣告哀悼结束。

  布依族方言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黔南、黔中、黔西三个土语区,黔南土语分布在都匀、荔波,黔中土语流行于安顺、贵阳,黔西土语多见于兴义、安龙,各方言差异较小,可相互通话。

  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布依语中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尤其在政治、科技领域。布依族有“古布依文”(方块字,仿汉字创制),但仅用于宗教经文和民间记事,未普及;现代通用汉文,1956年创制的拉丁字母布依文在部分地区推广使用。如今,布依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为主要交流工具,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布依族乐器

  布依族乐器与稻作生活密切相关,音色清亮或浑厚,充满田园气息。“勒尤”是最具代表性的吹奏乐器,以竹为管,铜制吹嘴,音色悠扬如鸟鸣,常用于独奏或伴奏情歌,青年男子通过“勒尤”向姑娘表达爱意,《好花红》便是用其演奏的经典曲目。

  “铜鼓”是布依族的神圣乐器,多为传世古物,鼓面铸太阳纹、蛙纹,象征权力与吉祥,仅在祭祀、节庆时使用,敲击时声传数里,用于召集群众或祈福。“月琴”(“四弦琴”)是弹拨乐器,琴身圆形如满月,音色圆润,伴奏民歌与舞蹈;“箫筒”(“直箫”)竹制六孔,音色低沉,适合独奏,抒发幽思。传统乐器还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这些乐器在“八音坐唱”(民间乐种)中配合演奏,形成独特的“布依乐韵”。

  布依族节日

  布依族节日多与农事和信仰相关,“三月三”是最盛大的节日,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原为祭祀山神、水神的日子,现演变为歌舞狂欢的盛会。节日期间,男女身着盛装聚集山坡,对歌、赛马、抛绣球,青年借此择偶;家家户户做“花米饭”(用枫香、红蓝草等染成五色),寓意五谷丰登,祭献祖先后方可食用。

  “六月六”是稻作文化的重要节日,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又称“敬谷神节”,农户用新米、酒肉祭祀谷神,祈求丰收,全寨宴饮,孩童穿新衣,老人获赠“长寿酒”。此外,“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但庆祝方式融入布依特色,如春节要“打糯米粑”“贴布依文春联”,充满民族风情。

  “跳花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举行。“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

  “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0多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

  布依族习俗

  布依族习俗渗透着稻作民族的谦和与社群精神。日常礼仪中,“以酒待客”是核心,客人进门必敬“进门酒”,宴席上主人先饮“敬酒”,客人方能动筷,席间“唱酒歌”劝饮,歌词多为祝福与谦让。

  生产习俗中,插秧时有“帮工”传统,邻里互助不计时,仅以酒饭答谢;收割时留“谷魂”(最后一束稻谷不割),束成“谷神”供奉。居住方面,村寨忌建在“龙脉”之上,房屋门窗忌对他人屋檐,体现对风水的讲究。服饰上,女子系“围腰”象征已婚,男子佩“烟袋”显示成年;禁忌中,忌在正月初一扫地(怕扫走财气)、忌在稻田洗衣(怕得罪田神),这些习俗维系着人与自然、社群的和谐。

  布依族美食

  布依族美食以稻米为核心,融合酸辣与醇厚,透着河谷的湿润气息。“五色花米饭”是节庆标志性食品,用天然植物染成红、黄、蓝、紫、白五色,蒸制后香气扑鼻,不仅美味,更象征五谷丰登,是“三月三”“六月六”的必备。

  “酸汤鱼”是家常菜中的珍品,以糯米酸汤煮鲜鱼,佐以辣椒、木姜子,酸辣开胃,解腻提神,是招待贵客的佳肴。“糯米饭”是日常主食,可蒸可炒,“炒糯米饭”加入腊肉、花生,香软可口;“褡裢粑”用糯米粉包豆沙或肉馅,外裹芭蕉叶蒸熟,清香软糯,便于携带。此外,“灰粽粑”“盐酸菜”“米酒”等也独具特色,盐酸菜以青菜腌制,酸香扑鼻,是布依人餐桌上的常客。

  布依族民歌

  布依族民歌是生活的镜像,分为“山歌”“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等,旋律多为五声音阶,婉转流畅,如流水潺潺。山歌(“浪哨歌”)在山野传唱,歌词即兴创作,以比兴手法表达情感,“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便是经典唱段,流传甚广。

  劳动歌伴随农事活动,“插秧歌”“打谷歌”节奏与动作协调,鼓舞干劲;仪式歌用于婚丧祭祀,“哭嫁歌”是新娘出嫁时唱的悲歌,诉述对娘家的眷恋,“丧葬歌”则庄严肃穆,由道士领唱。民歌多为对唱,男女一问一答,嗓音清亮,常以勒尤、月琴伴奏,在山谷间回荡,传递着布依人的喜怒哀乐。

  布依族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

  布依族舞蹈

  布依族舞蹈轻柔灵动,动作多源于稻作劳动与生活场景。“糠包舞”是最具特色的舞蹈,男女手持“糠包”(内装谷物)相互投掷,舞姿活泼,象征丰收与欢乐,常用于“三月三”等节庆。

  “铜鼓舞”庄重雄浑,舞者围绕铜鼓,随鼓点踏跳,动作整齐有力,再现祭祀场景,多用于重大仪式;“织布舞”由女子表演,模仿纺纱、织布动作,手腕翻转如穿梭,细腻展现布依妇女的勤劳。舞蹈多为集体参与,强调协作与韵律,服饰的银饰随动作叮当作响,视听交融,充满生活气息。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以青、蓝、白为基调,点缀银饰,透着水乡的素雅。男子服饰简洁实用,女子服饰则精美繁复,体现“男耕女织”的分工。布料多为自织的“家机布”,经蓝靛染色,色泽沉静,部分地区保留蜡染、织锦装饰,图案多与水、稻、鸟相关,寄托对丰收的祈愿。

  服饰的核心是“银饰”,女子的银冠、项圈、手镯等饰品,刻有花纹,阳光下熠熠生辉,既是财富象征,也寓意驱邪;男子的“腰带”“烟袋”则以实用为主,绣有简单花纹,体现质朴风格。

  布依族男装

  布依族男装注重劳作便利,上衣为“对襟短衫”,以青布或蓝布制成,领口、袖口绣细小花纹,夏季单穿,冬季加穿“棉布马甲”,保暖且便于活动。

  下装是“长裤”,裤脚宽大,用布带束紧,适合田间劳作与涉水。男子腰间系“布腰带”,多为青色,可悬挂烟袋、小刀,烟袋绣有“万字纹”,既是实用品也是装饰。头饰为“青布包头”,缠绕成“盘头”,末端垂于脑后,青年男子可缀红缨,老年男子则朴素无饰,整体风格沉稳干练,尽显稻作男子的勤劳。

  布依族女装

  布依族女装精致秀丽,上衣为“右衽短衫”,以白布或蓝布为底,领口、袖口、衣襟绣满花纹,题材多为蝴蝶、稻穗、水波纹,手工细腻,针脚密实。

  下装是“百褶长裙”,长度及膝,青蓝色为主,裙褶细密,行走时如波浪起伏;腰间系“绣花围腰”,围腰心绣有大幅图案,是女装的点睛之笔。女子头戴“绣花帕”或“银冠”,未婚者梳长辫,已婚者盘髻,银饰丰富,耳环、项圈、手镯一应俱全,项圈多为“多层套圈”,银片上刻有花纹,走动时发出清脆声响,与服饰的素雅形成鲜明对比,尽显温婉与灵动。

  布依族帽子

  布依族帽子因性别与场合而异,男子日常戴“青布包头”,宽约二尺,缠绕头部呈螺旋状,末端自然垂下,既防晒又吸汗,劳作时可擦汗,节庆时包头外可加“羊毛帽”,顶饰绒球。

  女子帽子更具装饰性,“绣花帕”是常用头饰,以青布为底,边缘绣彩色花纹,对角折叠包于头上,露出绣花边缘;节庆时戴“银冠”,银冠由银片弯曲而成,缀有银花、银链,两侧垂银穗,精美华丽。老年妇女则戴“黑布帽”,款式简单,仅在边缘绣少量花纹,体现低调内敛。

  布依族鞋靴

  布依族鞋靴以布鞋为主,适应河谷气候,注重透气与防滑。“布鞋”是日常鞋款,以家机布为面,手工纳底,鞋底厚实,绣有“云纹”“花草”,男子鞋款为圆口,女子鞋头微翘,绣有精致图案,称为“绣花鞋”。

  雨天或劳作时穿“草鞋”,以稻草或麻编织,轻便防滑,鞋面可编花纹;部分地区穿“木屐”,以木板为底,系带为布,适合在泥泞路段行走。鞋靴虽不名贵,但针脚细密,与服饰搭配和谐,体现了布依人对生活细节的用心。

TAG标签: 布依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再来一篇
上一篇:普米族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