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生活百科民风民俗 黎族

黎族

2025-07-18 07:51:51民风民俗

   黎族 

  黎族是中国岭南地区的古老民族,总人口约160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五指山、乐东、陵水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万宁、东方、昌江等地。黎族自称“赛”“岐”“美孚”“润”“杞”等,因支系而异,汉族称其为“黎”,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汉书》。他们世代栖息在海南岛的热带雨林中,以农业和狩猎为生,在与自然的共生中创造了以稻作、纺织、制陶为标志的热带岛屿文化,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被誉为“海岛原住民的活化石”。

黎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黎族历史

  黎族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其先民是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迁徙至海南岛的“百越”族群一支,与壮族、傣族等有着族源联系。秦代,海南岛纳入中央王朝版图,设南海郡,黎族先民开始与中原文化接触。

  汉代,黎族地区属珠崖、儋耳二郡,中原王朝对其进行初步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黎族与汉族的交往日益频繁,部分地区开始种植水稻。唐代,黎族地区属岭南道,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部落联盟。宋代,黎族地区属广南西路,中央王朝推行“羁縻”政策,册封黎族首领,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明清时期,黎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部分地区因反抗压迫而爆发起义,如明代的符南蛇起义、清代的万州起义。近代以来,黎族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黎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2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自治州),黎族社会从原始公社制残余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植根于热带海岛生态,带着雨林的湿热与灵动。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船型屋”是黎族建筑的标志,以竹木为架,茅草为顶,屋形狭长如船,适应海南炎热多雨的气候,屋内设“三石灶”(以三块石头支撑锅具),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保亭、琼中等地的黎族村寨仍保留有完整的船型屋群落。

  手工艺以纺织和制陶最为著名,“黎锦”(“吉贝布”)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之一,以木棉为原料,用腰机织出几何纹、动植物纹,色彩以红、黑、黄为主,图案蕴含原始信仰,《后汉书》中便有黎族“织绩木棉”的记载,其中“龙被”是黎锦中的珍品,用于祭祀和陪葬,堪称“织锦中的活化石”。制陶工艺保留着原始的“泥条盘筑法”,陶器表面刻有绳纹、篮纹,黎族妇女是制陶的主力,传承着数千年的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方面,黎族无本民族文字,历史靠口述传承,《大力神》是著名的创世神话,讲述黎族始祖的创世历程;“黎族钻木取火”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先民的生存智慧。

  黎族信仰

  黎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信奉“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是其核心。自然崇拜中,“山神”“树神”“水神”是最受尊崇的神灵,黎族认为山林中的古树、巨石都有灵性,称为“鬼公”,需定期祭祀,尤其敬畏“榕树”和“木棉树”,视其为村寨的保护者。

  祖先崇拜体现在日常起居中,家中设有祖先神位,逢年过节杀鸡献祭,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庇佑子孙。图腾崇拜因支系而异,“美孚黎”以蛇为图腾,“润黎”以牛为图腾,“杞黎”以狗为图腾,图腾图案常出现在黎锦和纹身中。“道公”“娘母”是宗教从业者,道公负责主持大型祭祀和驱邪仪式,娘母则多为女性,擅长占卜和治病,仪式中使用“黎语咒语”和“法器”(如铜铃、令牌),沟通人神。

  黎族婚俗

  黎族婚俗保留着原始群婚向对偶婚过渡的特征,自由恋爱与族群规范并存。青年男女通过“放寮”相识,黎族村寨设有“寮房”,未婚男女可在夜间到寮房对歌、嬉戏,情投意合者互赠信物(如黎锦腰带、耳环),确立恋爱关系,这种“不落夫家”的习俗允许青年有一定的婚恋自由。

  提亲时,男方请“媒人”携带酒、肉、槟榔前往女方家,女方父母同意后,男方送“聘礼”(多为牛、黎锦、布匹),牛的数量是衡量诚意的标准。婚礼当天,新郎带亲友前往迎亲,女方设“拦门酒”,需对歌方能进门。新娘身着盛装,由兄长背出家门,步行至男方家,沿途撒稻谷驱邪。婚礼核心仪式是“拜堂”,新人向“三石灶”和长辈行礼,由道公主持祈福仪式,随后全寨宴饮,跳“竹竿舞”,通宵达旦。婚后,新娘仍可回寮房居住,直至怀孕或生育后才正式定居夫家。

  黎族丧俗

  黎族丧俗庄重简朴,实行土葬,流程包括“报丧”“入殓”“出殡”“安葬”等,不同支系略有差异。亲人去世后,家人鸣枪或敲铜锣报丧,亲友闻讯携带酒、米前来吊唁,男子披黑布,女子戴黑头巾,以示哀悼。

  逝者遗体由亲属清洗,换上新衣(多为黎锦),停放在船型屋的中厅,灵前设供桌,摆上酒肉和逝者生前用品。出殡时,棺木由男子抬行,女性不得参与,沿途撒纸钱“买路”,墓地选在村后的山坡或密林,不立墓碑,仅以石块或树木为标记,墓穴深度较浅,遗体头朝山顶,脚向山脚,寓意“回归祖先之地”。丧期内,家人不娱乐、不耕作,道公念经超度,丧期长短依亲属关系而定,一般为三至七天,期间每日献食,缅怀逝者。

  黎族方言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分为杞、孝、润、美孚、赛五个方言,各方言差异较大,部分支系间难以通话,杞方言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黎语保留了较多古越语词汇,与壮语、傣语有亲属关系,同时吸收了汉语、粤语的借词,尤其在现代词汇中更为明显。

  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历史上曾使用“刻木记事”“结绳记事”,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但推广范围有限,如今汉语和海南话成为跨支系交流的主要语言,黎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是主要交流工具,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黎族乐器

  黎族乐器与热带生活紧密相关,音色清脆,带着雨林的灵动。“鼻箫”是黎族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以竹为管,长约60厘米,两端开口,演奏时以鼻吸气,口呼气,音色悠远空灵,常用于独奏或伴奏情歌,青年男子通过鼻箫向姑娘传递爱意,有“一支鼻箫一段情”的说法。

  “独木鼓”是黎族的神圣乐器,以整段树干掏空制成,蒙以牛皮,鼓面绘有图腾图案,用于祭祀、节庆和报警,鼓声雄浑,可传数里,是村寨权力的象征,仅由道公或村寨首领掌管。“叮咚琴”(“朗多依”)是打击乐器,以两根长木杆和数块木片组成,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叮咚”声,伴奏山歌和舞蹈,是黎族最普及的乐器之一。此外,“洞箫”“椰胡”等也常见于民间,与其他乐器配合,营造出独特的海岛韵律。

  黎族节日

  黎族的节日多与农业生产和原始信仰相关,“三月三”是最盛大的节日,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最初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现演变为黎族的“情人节”。节日期间,黎族人民身着盛装聚集在山坡上,男子吹鼻箫、弹口弓,女子跳竹竿舞,青年男女对歌传情,互赠信物,同时举行赛马、射箭、荡秋千等活动,夜晚点燃篝火,全寨欢宴,通宵达旦。

  “春节”是黎族的另一重要节日,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举行,家家户户打扫船型屋,舂糯米粑,杀鸡宰鸭,晚辈向长辈拜年,道公主持祭祀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此外,黎族还有“牛节”(农历四月初八,祭祀牛神,给牛放假)、“禾节”(稻谷成熟时,祭祀谷神)等,体现了对自然和生产的敬畏。

  黎族习俗

  黎族习俗渗透着热带海岛的质朴与社群精神。日常礼仪中,“以酒待客”是核心,客人进门必饮“山兰酒”,主人先喝一口以示酒中无毒,客人方能饮用,席间“敬烟”是重要礼节,以自制的“烟丝”招待,体现亲近。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水稻、木棉为主,“刀耕火种”是传统耕作方式,土地属村寨公有,按户分配,收获后平均分配,狩猎所得“见者有份”,不分贵贱。服饰上,男子纹身(现已少见)象征成年,女子纹身(“绣面”)是美的标志和族群标识,不同支系的纹身图案各异;禁忌中,忌在“三石灶”上烘烤衣物、忌随意砍伐神树、忌猎杀图腾动物,这些习俗维系着人与自然、社群的平衡。

  黎族美食

  黎族美食以热带物产为原料,口味清淡鲜香,带着雨林的原生态风味。“竹筒饭”是黎族的标志性美食,将糯米和肉类、豆类装入竹筒中蒸熟,竹香与米香融合,清香可口,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

  “山兰酒”(“biang”)是黎族的特色饮品,以山兰稻(旱稻)发酵制成,酒精度低,酸甜醇厚,有“海南茅台”之称,酿造技艺由妇女传承,需经多道工序,埋藏于地下数年方可饮用。“鱼茶”是黎族的特色发酵食品,将生鱼与熟米饭混合发酵制成,味道酸辣开胃,是黎族待客的“压轴菜”。此外,“烤乳猪”“酸笋煮鱼”“黄姜饭”等也是黎族特色美食,体现了对热带食材的充分利用,口味独特,极具民族特色。

  黎族民歌

  黎族民歌是海岛生活的写照,分为“劳动歌”“情歌”“仪式歌”等,旋律简洁明快,多为五声音阶,节奏与雨林环境相适应。“劳动歌”伴随农耕、狩猎、纺织等活动,如“插秧歌”“采棉歌”,歌词直白,节奏与动作协调,鼓舞干劲。

  “情歌”是青年男女“放寮”时的对唱歌曲,旋律悠扬,歌词多以自然景物比喻爱情,如“槟榔树高叶儿青,阿妹心思哥知情”,常用鼻箫或口弓伴奏。“仪式歌”用于祭祀、婚丧等场合,由道公领唱,众人和声,歌词多为古老的咒语和祷词,与宗教仪式相结合。民歌演唱多无乐器伴奏,以人声自然发声,歌声回荡在雨林间,充满原始生命力。

  黎族舞蹈

  黎族舞蹈热情奔放,动作源于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竹竿舞”(“打柴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将数根竹竿平行排列,两端有人敲击,舞者在竹竿开合的间隙跳跃,动作敏捷灵活,节奏明快,常用于节庆和聚会,是黎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假面舞”是宗教舞蹈,道公戴着木制面具,模仿神灵动作,用于驱邪祈福,面具造型狰狞,充满神秘色彩。“舂米舞”模仿舂米动作,女子手持木杵,随节奏敲击石臼,动作整齐有力,再现劳动场景。舞蹈服饰多为黎锦,配以银饰,动作幅度大,充满热带民族的热情。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以棉、麻为主要原料,适应热带气候,色彩明快,装饰精美,不同支系的服饰各具特色。男子服饰简洁实用,女子服饰绚丽多彩,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分工。

  服饰款式注重通风散热,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下着“筒裙”(“吊襜”),腰间系“黎锦腰带”;女子穿“无领贯头衣”(上衣无领,从头部套入),下着“筒裙”,腰间系“绣花腰带”,头戴“头巾”或“银冠”。服饰图案多为几何纹、动植物纹(如蛇、鹿、稻穗),象征吉祥与丰收,黎锦是服饰的主要面料,刺绣工艺精湛,尤以“双面绣”著称,色彩对比强烈,以红、黑、黄为主。

  黎族男装

  黎族男装简洁实用,便于劳作。上衣为“对襟无领短衫”,以棉布或麻布制成,颜色多为黑色、蓝色,夏季单穿,冬季加穿“麻布坎肩”,领口、袖口绣有简单的几何花纹。

  下装是“筒裙”(“吊襜”),以黎锦制成,长度及膝,颜色多为黑色或蓝色,裙身织有简单图案,便于在雨林中行走。男子腰间系“黎锦腰带”,多为红色或蓝色,可束紧衣服,也可悬挂刀具、烟袋等物品。头戴“头巾”,多为黑色或红色,缠绕在头上,既能防晒又能吸汗,适应海南炎热的气候。男装的装饰较少,整体风格质朴大方,尽显黎族男子的勤劳与剽悍。

  黎族女装

  黎族女装绚丽多彩,刺绣精美,不同支系各具特色。上衣为“无领贯头衣”,以黎锦为原料,颜色多为红色、黑色、蓝色,领口、袖口、衣襟绣有复杂的几何纹、花卉纹,图案精美,手工细腻,部分支系的上衣缀有银饰,如“美孚黎”的银扣贯头衣。

  下装是“筒裙”,长度及踝,以黎锦制成,裙身织有大幅图案,不同支系的图案各异,“杞黎”多为几何纹,“润黎”偏爱人形纹,“赛黎”则以动植物纹为主。女子头戴“绣花头巾”或“银冠”,头巾以黎锦制成,绣有花纹,银冠由银片和银花组成,精美华丽;佩戴银饰,包括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上刻有花纹,与服饰的鲜艳色彩相得益彰,尽显黎族女子的美丽与灵动。

  黎族帽子

  黎族帽子种类不多,注重防晒与透气。男子多戴“头巾”,以黑色或红色棉布制成,缠绕在头上,简单方便,劳作时可擦汗,节庆时头巾外可加“竹笠”,竹笠用竹篾编织,宽大透气,适合在田间劳作时遮阳。

  女子帽子以“头巾”为主,以黎锦制成,绣有花纹,颜色鲜艳,未婚女子头巾较为华丽,缀有珠子或银饰;已婚女子头巾相对朴素,仅绣少量花纹。此外,黎族在雨天会戴“斗笠”,以竹篾和茅草制成,防雨效果好,是雨林生活的必备品。

  黎族鞋靴

  黎族鞋靴适应热带气候,以轻便透气为主。男女多穿“草鞋”或“木屐”,草鞋以稻草或麻编织,轻便防滑,适合在雨林和田间行走;木屐以木材为底,鞋面为布条,防水透气,是雨天的常用鞋款。

  “绣花鞋”是女子在节庆或婚礼时穿着的鞋款,以棉布为面,手工纳底,鞋面上绣有黎锦图案,精美秀丽,与女装相搭配。此外,黎族在日常生活中多赤足,尤其在雨林中劳作时,赤足更便于活动,体现了与自然的亲近。鞋靴虽不华丽,但实用性强,体现了黎族人民适应海岛环境的智慧。

TAG标签: 黎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再来一篇
上一篇:柯尔克孜族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