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
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74万(2021年数据),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的山区,其中福建省宁德市、浙江省丽水市是主要聚居区。畲族自称“山哈”,“哈”意为“客人”,表明其作为山区迁徙民族的身份。他们世代栖息在武夷山脉、雁荡山脉的密林深处,以农业和林业为主,兼营狩猎和采集,在与丘陵山地的共生中形成了坚韧质朴的民族性格,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文化,是东南沿海民族走廊中富有活力的一员。
畲族历史
畲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百越”族群,与瑶族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其先民最早生活在广东潮州一带。唐代,畲族先民被称为“蛮”“峒蛮”,开始向闽浙山区迁徙。
宋代,畲族被称为“畲民”,这一称谓首次见于史籍,他们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形成聚居区,与汉族交往日益频繁。元代,畲族地区属江浙行省和江西行省管辖,部分畲族首领被朝廷册封,参与地方治理。明代,畲族多次参与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压迫,同时继续向闽东、浙南迁徙,形成了如今的分布格局。清代,畲族受汉族地主和官府的双重压迫,生活艰难,但仍保持着民族特色。近代以来,畲族人民积极参与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贡献。1949年后,畲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8年福建福安畲族自治县成立(今福安市),畲族社会从封建地主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植根于东南山地农耕生活,带着丘陵的灵秀与坚韧。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畲族土楼”和“杆栏屋”独具特色,土楼以泥土夯筑而成,圆形或方形,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多见于闽西;杆栏屋(吊脚楼)则流行于浙南,以竹木为架,上层住人,下层圈畜,适应山区潮湿气候,宁德霞浦的畲族村寨仍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建筑群。
手工艺以刺绣、编织、银饰著称,“畲族刺绣”以红、绿、蓝为主色,在青布上绣出凤凰、牡丹、几何纹,尤以“凤凰装”刺绣最为精美,针脚细密,寓意吉祥;编织工艺中,竹编篮、草编席等器物轻巧耐用,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非物质文化方面,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历史文化通过口头文学传承,《高皇歌》(《盘古歌》)是著名的创世史诗,讲述畲族始祖盘瓠的传说和民族迁徙历史;畲族的医药学独具特色,积累了丰富的草药知识,擅长治疗跌打损伤和疑难杂症,许多秘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畲族信仰
畲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兼融道教元素,形成多元信仰体系。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占据核心地位,盘瓠是畲族共同崇拜的始祖,传说盘瓠是一只神犬,因助帝平叛有功而娶公主为妻,繁衍畲族后代,因此畲族家家户户供奉盘瓠画像,定期祭祀。
自然崇拜中,畲族敬畏山神、土地神、谷神,每个村寨都有“土地庙”,春耕秋收时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师公”是畲族宗教从业者,负责主持祭祀、驱邪、婚丧等仪式,通过念咒、跳神沟通人神,师公服饰绣有盘瓠图案,法器包括铃刀、灵牌等。部分畲族受道教影响,信仰道教神灵,举行道教斋醮仪式,但传统信仰仍占主导地位,盘瓠崇拜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畲族婚俗
畲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族群规范与浪漫色彩,实行族内婚制,严禁与汉族通婚的传统在近代逐渐打破。青年男女通过“对歌”相识相恋,“三月三”歌节是择偶的重要场合,男女身着盛装聚集山坡,以歌传情,互赠信物(如绣花手帕、银饰),情投意合者便会私定终身。
提亲时,男方请“媒人”携带酒、肉、茶前往女方家,需经过“三请三邀”方显诚意,女方同意后,男方送“聘礼”(多为布匹、银饰、礼金),女方回赠“嫁妆”(刺绣品、农具)。婚礼当天,新郎带迎亲队伍徒步或乘船前往,女方设“拦门酒”“对歌关”,新郎需答对歌题方能进门。新娘身着“凤凰装”,由兄长背出家门,撑红伞遮面,寓意“不见天日”以示贞洁,沿途撒五谷驱邪。婚礼核心仪式是“拜堂”,新人向盘瓠画像和长辈行礼,由师公主持祈福仪式,随后全寨宴饮,通宵对歌跳舞,“闹洞房”时长辈“念四句”送祝福,婚后三天新娘回门,与新郎共返娘家致谢。
畲族丧俗
畲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土葬,流程包括“报丧”“入殓”“出殡”“安葬”等,不同地区略有差异。亲人去世后,家人鸣铳或敲铜锣报丧,亲友闻讯前来吊唁,携带香烛、纸钱、米粮等祭品,男子头戴白巾,女子腰系白带,以示哀悼。
逝者遗体由亲属清洗,换上寿衣(多为蓝色或黑色),停放在堂屋,灵前设供桌,摆上酒肉和逝者生前用品,点燃长明灯。师公主持超度仪式,念诵《开路经》,指引亡灵回归祖地,杀牲献祭,认为“亡灵需以血肉滋养”。出殡时,棺木由八人抬行,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在前引路,沿途撒“买路钱”,燃放鞭炮驱邪。墓地选在向阳山坡,忌葬于耕地,墓穴深约两米,遗体头朝山顶,脚向山脚,下葬后堆坟冢,立墓碑,碑刻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丧期内,家人素食四十九天,不娱乐、不劳作,周年时举行“除服”仪式,宣告哀悼结束。
畲族方言
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与瑶族语言相近,分为闽东、浙南、粤北三个方言区,各方言差异较大,部分地区通话困难,闽东方言使用人口最多。
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畲族人民多兼通汉语,汉语(闽语、浙南吴语)成为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畲语仅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使用,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历史上曾使用汉字记录经文和歌谣,如今主要使用汉字,部分地区尝试用拉丁字母拼写畲语,用于文化传承。
畲族乐器
畲族乐器与山地生活和宗教仪式紧密相关,以吹奏类和打击类为主。“龙头琴”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琴头雕刻龙头,琴身绘有花纹,音色悠扬,常用于伴奏民歌和叙事歌,是畲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笛”“箫”是常用的吹奏乐器,竹制,音色清亮,青年男女对歌时多以此伴奏,曲调婉转,如《风吹竹叶》便是经典笛曲。“铜铃”“师刀”是宗教仪式乐器,师公跳神时摇响铜铃,挥舞师刀,配合经文节奏,用于驱邪祈福。此外,“锣”“鼓”等打击乐器在节庆和婚礼中使用,声音洪亮,营造热烈氛围。
畲族节日
畲族的节日多与祖先崇拜和农业生产相关,“三月三”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又称“乌饭节”,相传为纪念始祖盘瓠。节日当天,畲族人民采集乌稔叶捣汁煮乌米饭,色泽乌黑,香气扑鼻,先敬盘瓠再全家食用;青年男女聚集对歌,跳“踏舞”,未婚者借此择偶,场面热闹非凡。
“春节”是另一重要节日,畲族称“过年”,从除夕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扫房、贴春联、备年货,除夕吃“团圆饭”,初一清晨喝“元宝茶”(茶叶蛋),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赠“红包”。此外,畲族还有“冬至节”“中元节”等,冬至吃汤圆,中元节祭祖,节日习俗融入了汉族元素,但保留着民族特色。
畲族习俗
畲族习俗体现了山地民族的互助精神与对自然的敬畏。日常礼仪中,“以茶待客”是核心礼节,客人进门,主人必泡“三杯茶”,第一杯敬客,第二杯自饮,第三杯共饮,以示真诚。畲族注重宗族团结,同姓聚居,设族长管理族内事务,清明集体祭祖,强化族群认同。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薯、茶叶为主,“刀耕火种”是传统耕作方式,山林属村寨公有,按户分配,狩猎所得“见者有份”,体现集体主义。服饰上,女子梳“凤凰髻”象征吉祥,男子佩刀表示成年;禁忌中,忌吃狗肉(因盘瓠为犬形)、忌在神龛前喧哗、忌随意砍伐祖坟周边树木,这些习俗维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畲族美食
畲族美食以山地物产为原料,口味清淡鲜香,带着草木的清芬。“乌米饭”是畲族的标志性食品,用乌稔叶汁浸泡糯米蒸熟而成,乌黑发亮,口感软糯,兼具食疗功效,是“三月三”的必备美食,据说吃了可祛风解毒。
“菅粽”是畲族的传统粽子,以菅草叶包裹糯米和猪肉、花生等馅料,煮熟后清香扑鼻,端午节和春节时食用,便于保存和携带。“畲族腊肉”用猪肉加盐、花椒腌制后熏制而成,肉质紧实,味道香醇,是招待贵客的佳肴。此外,“泥鳅煮豆腐”“苦槠豆腐”“米酒”等也是畲族特色美食,泥鳅煮豆腐鲜嫩可口,苦槠豆腐以野生苦槠子磨制而成,营养丰富,米酒以糯米发酵制成,酒精度低,甜润爽口,是节庆待客的必备饮品。
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是山地生活的镜像,分为“叙事歌”“劳动歌”“情歌”“仪式歌”等,旋律清丽婉转,多为五声音阶,歌词即兴创作,以七言为主,押韵工整。“叙事歌”以《高皇歌》为代表,篇幅宏大,讲述盘瓠传说和民族迁徙史,由长者传唱,配以龙头琴伴奏。
“劳动歌”伴随农耕、采茶、纺织等活动,如《采茶歌》《耘田歌》,节奏与动作协调,歌词直白生动,鼓舞劳作干劲。“情歌”是青年男女对歌的主体,曲调缠绵,比喻贴切,如“郎是山中千年树,妹是树上长青藤”,歌声回荡在山谷间,传递爱慕之情。“仪式歌”用于婚丧祭祀,由师公领唱,众人和声,如《哭嫁歌》《超度歌》,旋律庄重,充满神秘色彩。
畲族舞蹈
畲族舞蹈质朴灵动,动作源于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踏舞”是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蹈,男女围成圆圈,随音乐踏步摆手,动作简单整齐,双手交替上下摆动如飞鸟展翅,常用于“三月三”等节庆,体现社群的凝聚力。
“铃刀舞”是师公的宗教舞蹈,舞者手持师刀铜铃,随经文节奏跳跃旋转,动作刚劲有力,铃声清脆,用于驱邪祈福,舞姿中保留着原始巫舞的痕迹。“采茶舞”模仿采茶动作,女子手持茶篮,碎步轻挪,手腕翻转如摘茶芽,旋律欢快,展现畲族妇女的勤劳灵巧。舞蹈服饰多为青色,配以银饰,动作幅度适中,透着东南山地的灵秀之气。
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以青、蓝、黑为基调,点缀红、绿亮色,装饰精美,尤以女子“凤凰装”最为著名,体现了对始祖盘瓠的崇拜(传说盘瓠妻子为凤凰化身)。男子服饰简洁实用,女子服饰则注重刺绣和银饰,彰显民族特色。
服饰款式适应山地劳作,男子穿“对襟短衫”,外罩“坎肩”,下着“长裤”,腰间系布带;女子穿“大襟上衣”,下着“百褶裙”,围裙绣有凤凰图案,头戴“凤冠”,银饰丰富。服饰图案多为凤凰、牡丹、几何纹,刺绣工艺细腻,银饰包括项圈、耳环、手镯等,与青布底色形成鲜明对比,既显庄重又不失灵动。
畲族男装
畲族男装简洁大方,便于山地劳作。上衣为“对襟短衫”,以青布或蓝布制成,领口、袖口绣简单的蓝色花纹,夏季单穿,冬季加穿“棉布坎肩”,坎肩多为黑色,保暖轻便。
下装是“长裤”,颜色与上衣协调,裤脚宽大,用布带束紧,适合爬山和田间劳作。男子腰间系“青布腰带”,可束紧衣服,也可悬挂烟袋、小刀等物品,小刀是成年男子的必备工具,象征勤劳与能力。头戴“青色头巾”,缠绕成盘状,末端垂于脑后,既能防晒又能吸汗,适应东南山区的气候。男装整体风格质朴,尽显畲族男子的沉稳与干练。
畲族女装
畲族女装绚丽精致,“凤凰装”是其代表,上衣为“大襟右衽衫”,以青色土布为底,领口、袖口、衣襟绣满凤凰、牡丹、云纹,红色丝线勾勒图案轮廓,绿色丝线填充细节,色彩鲜明,手工精湛。
下装是“红色百褶裙”,裙褶细密,长度及膝,行走时如凤凰展翅,围裙与裙摆连接处绣有几何纹,腰间系“绣花腰带”,两端垂于身后,随风飘动。女子头戴“凤冠”,以红布为底,缀有银花、银片和红色绒球,象征凤凰头部;发髻梳成“凤凰髻”,插银簪、银钗,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齐全,项圈多为“多层套圈”,银片上刻有花纹,走动时发出清脆声响,与服饰的青红配色相映成趣,尽显畲族女子的端庄与灵动。
畲族帽子
畲族帽子因性别与场合而异,男子日常戴“青色头巾”,以土布制成,缠绕成盘形,简单实用,劳作时可擦汗,冬季可加“棉帽”,以棉布缝制,内衬棉花,保暖性好。
女子帽子以“凤冠”为特色,“凤凰装”中的凤冠最为华丽,未婚女子的凤冠银饰较少,已婚女子则更为繁复;日常劳作时,女子多戴“斗笠”,竹篾编织,外罩青布,帽檐宽大,可遮阳挡雨,帽檐边缘绣少量花纹,既实用又美观。老年妇女戴“黑色布帽”,款式简单,仅在帽顶缀一小簇红绒,低调内敛。
畲族鞋靴
畲族鞋靴以布鞋为主,适应山地地形,注重轻便与防滑。“布鞋”是日常鞋款,以青布或蓝布为面,手工纳底,鞋底厚实,鞋头微翘,男子布鞋款式简单,女子布鞋鞋头绣有凤凰或花卉纹,针脚细密,精美秀丽。
“草鞋”是劳作时的常用鞋,以稻草或麻编织,轻便透气,适合在田间和山路行走;冬季穿“棉鞋”,以棉布为面,棉花为里,保暖性好,款式与布鞋相似。部分地区的畲族女子在婚礼时穿“绣花鞋”,鞋面绣满凤凰图案,与凤凰装搭配,寓意吉祥,是手工艺的精品。鞋靴虽不名贵,但与服饰风格协调,体现了畲族人民适应山地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