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总人口约33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香格里拉、宁蒗、维西等县市,少数居住在四川省盐源、木里和西藏芒康等地。纳西族自称“纳”“纳西”“纳日”等,意为“大地上的人”,历史上曾被称为“摩沙”“么些”等。他们世代栖息在金沙江流域的高原山地,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手工业,在与汉、藏、白等民族的交融中,创造了以东巴文化、丽江古城、玉龙雪山为标志的独特文明,以坚韧、智慧的民族性格著称。
纳西族历史
纳西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牦牛羌”,其先民是从青藏高原南迁的氐羌族群一支。唐代,纳西族先民被称为“磨些蛮”,在丽江地区建立了“越析诏”(磨些诏),是南诏国“六诏”之一。
宋代,纳西族受大理国管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形成了稳定的部落联盟。元代,纳西族地区属云南行省丽江路,中央王朝册封纳西族首领为“丽江宣抚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势力强盛,统一丽江地区,积极吸纳汉藏文化,疆域扩展至滇川藏交界地带,创造了木氏土司盛世。清代,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设丽江府,纳西族社会加速封建化进程。近代以来,纳西族人民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后,纳西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1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社会从封建领主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文化植根于横断山脉的峡谷与高原,带着金沙江的灵动与雪山的圣洁。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纳西族建筑的标志,以木为骨、石为基,青砖黛瓦,照壁彩绘山水花鸟,庭院种植兰花、山茶,既适应山地地形,又融合汉白建筑风格,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民居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艺以东巴纸、银饰、木雕著称,“东巴纸”以荛花树皮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制成,纸质坚韧,防虫蛀,是书写东巴经的专用纸;纳西银饰工艺精湛,手镯、耳环、项链等饰品常刻有东巴文和吉祥图案,尤以“丽江雪花银”闻名。非物质文化方面,纳西族有本民族文字“东巴文”(象形文字)和“哥巴文”(音节文字),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留存有上万卷东巴经,内容涵盖历史、宗教、医学等;《创世纪》《黑白战争》是著名的东巴文学作品,讲述了民族起源与迁徙历程。
纳西族信仰
纳西族信仰以东巴教为主,兼融藏传佛教、道教和汉传佛教,形成多元信仰体系。东巴教是纳西族的传统宗教,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崇拜自然神灵、祖先和鬼神,“三朵神”是纳西族的保护神,被视为玉龙雪山的化身,每年举行“三朵节”祭祀。
“东巴”是东巴教的从业者,既是祭司也是知识分子,掌握东巴文和东巴经,负责主持祭祀、驱邪、婚丧等仪式,通过诵经、跳神沟通人神,东巴服饰缀有法铃和彩色布条,手持法杖和东巴纸画。部分纳西族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建有喇嘛寺,如松赞林寺;道教和汉传佛教的影响体现在对关公、观音的崇拜,习俗中融入了祈福纳祥的元素。
纳西族婚俗
纳西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母系氏族残余与传统礼仪,丽江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永宁纳西族(摩梭人)保留“走婚”习俗。走婚中,男女通过“甲搓舞”相识,男子夜间到女子“花楼”相聚,天明返回母家,子女由母家抚养,以母系血缘为纽带。
丽江纳西族婚俗流程严谨,青年男女经媒人提亲,男方送“聘礼”(布匹、茶叶、银饰),女方回赠“嫁妆”(衣物、织布工具)。婚礼持续三天,第一天“搭棚宴客”,女方家搭喜棚,宴请亲友;第二天“迎亲”,新郎带队伍骑马前往,女方设“拦门酒”,对歌答对后方能进门,新娘身着“七星披肩”,由兄长背出家门;第三天“拜堂”,新人向东巴神、父母行礼,东巴主持祈福仪式,随后全族宴饮,跳“阿丽里”舞,通宵达旦,婚后三天新娘回门,与新郎共返娘家致谢。
纳西族丧俗
纳西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土葬或火葬,丽江地区多行土葬,永宁摩梭人实行火葬,流程受东巴教影响较深。亲人去世后,家人通知东巴和亲友,为逝者净身更衣,停灵于正房,灵前点酥油灯,东巴念经超度,指引亡灵回归祖地。
出殡前,亲友前来吊唁,行跪拜礼,送“奠仪”(钱、米)。出殡时,棺木由男子抬行,东巴开路,沿途撒“五谷”驱邪,土葬墓地选在向阳山坡,东巴占卜确定方位,墓穴深约两米,棺木入土后堆坟冢,立墓碑;火葬将骨灰装入陶罐,埋于地下或放入岩穴。丧期内,家人穿素服,不娱乐、不宴饮,男子不剃须,女子不戴饰,丧期一般为七天至四十九天,周年时举行“烧纸仪式”,东巴念经缅怀逝者。
纳西族方言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丽江、永宁、宝山三个方言,丽江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各方言差异较大,部分地区通话困难。纳西语保留了较多古羌语词汇,同时吸收了汉语、藏语、白语借词,汉语借词多用于现代词汇,藏语借词多与宗教相关。
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东巴文”(象形文字)用于书写东巴经,“哥巴文”(音节文字)使用范围较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纳西文”,在教育和出版中使用。现代社会中,汉语成为跨民族交流的主要语言,纳西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是主要交流方式,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纳西族乐器
纳西族乐器与东巴教仪式、民间歌舞紧密相关,以吹奏类、弹拨类为主。“苏古笃”(色古都)是纳西族特有的弹拨乐器,琴身木制,三弦,音色浑厚,常用于伴奏“白沙细乐”,是纳西族古典音乐的标志性乐器。
“笛子”(“竖笛”)是吹奏乐器,竹制,音色清亮,常用于伴奏民歌和舞蹈;“东巴鼓”是东巴教仪式乐器,鼓面蒙羊皮,鼓柄刻有花纹,东巴跳神时敲击,配合经文念诵,用于驱邪祈福。此外,“二胡”“三弦”“锣”等也常见于节庆,“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是纳西族著名的乐种,融合了汉藏音乐元素,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纳西族节日
纳西族的节日兼具宗教与农耕特色,“三朵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二月八日举行,祭祀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神”,丽江古城举行盛大游行,东巴主持祭祀仪式,群众赛马、对歌、跳“阿丽里”舞,热闹非凡。
“春节”是纳西族的重要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扫房、贴春联、炸米糕,除夕吃“团圆饭”,守岁至天明,大年初一“祭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点燃火把巡游村寨,驱邪祈福,青年男女对歌跳舞,是夏日里的狂欢盛宴。此外,纳西族还有“清明节”“中元节”等,庆祝方式融入民族特色,如清明节“扫墓祭祖”,中元节“放河灯”超度亡灵。
纳西族习俗
纳西族习俗体现了高原民族的谦和与协作精神。日常礼仪中,“尊老爱幼”是核心,晚辈对长辈行“鞠躬礼”,长辈对晚辈抚头示爱;待客时,主人会用“三叠水”宴席款待,以三层托盘盛放菜肴,寓意尊贵,席间“唱酒歌”劝饮,歌词多为祝福之语。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为主,“梯田耕作”是纳西族的特色农业,元阳梯田便是典范;手工艺注重传承,东巴纸、银饰等技艺由家族代代相传。服饰上,女子穿“七星披肩”,象征披星戴月,男子佩腰刀,体现性别分工;禁忌中,忌在神树旁喧哗、忌随意触摸东巴法器、忌食用狗肉,这些习俗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平衡。
纳西族美食
纳西族美食以高原物产为原料,口味酸辣鲜香,带着雪山与河谷的气息。“丽江粑粑”是纳西族的标志性美食,以面粉、猪油、芝麻为原料,烤制而成,有甜咸两种,外酥里软,香气扑鼻,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
“腊排骨”是纳西族的特色肉食,将猪肉腌制后风干,与萝卜、土豆同煮,肉质紧实,汤鲜味美,是丽江火锅的代表。“鸡豆凉粉”是日常小吃,以鸡豆磨浆制成,凉拌或煎炒,酸辣开胃,是纳西族饮食的特色。此外,“酥油茶”“乳扇”“米灌肠”等也是纳西族的特色美食,酥油茶以酥油、砖茶、牛奶煮制,暖身驱寒,适合高原气候;米灌肠以糯米和猪血混合灌入肠衣制成,蒸熟后切片食用,风味独特。
纳西族民歌
纳西族民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分为“劳动歌”“情歌”“叙事歌”“东巴歌”等。“劳动歌”伴随农耕、纺织、放牧,如《栽秧歌》《纺线歌》,节奏与动作协调,歌词直白生动,鼓舞干劲。
“情歌”委婉含蓄,多用比喻,如“玉龙雪山高又高,阿妹的情意比山高”,常用笛子、三弦伴奏;“叙事歌”以《创世纪》为代表,篇幅宏大,讲述民族起源和历史故事,由东巴演唱,旋律庄重。“东巴歌”用于宗教仪式,由东巴演唱,配合东巴鼓节奏,充满神秘色彩,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族舞蹈
纳西族舞蹈柔美灵动,动作源于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阿丽里”是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蹈,男女围成圆圈,随着音乐踏步、摆手,动作轻盈,歌声悠扬,常用于节庆和婚礼,体现民族欢乐氛围。
“东巴舞”是东巴教的宗教舞蹈,东巴身着法衣,手持法器,随鼓点跳跃旋转,动作神秘,用于驱邪祈福,舞姿中保留着原始宗教的痕迹;“打跳”是纳西族的集体舞蹈,男女拉手成圈,踏步起舞,节奏明快,是纳西族最普及的舞蹈,常用于聚会和节庆。舞蹈服饰以“七星披肩”为特色,动作幅度适中,充满高原民族的灵动与优雅。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服饰以麻、棉、毛为主要原料,适应高原气候,款式简洁大方,装饰精美,“七星披肩”是纳西族服饰的标志性元素。男子服饰注重实用与保暖,女子服饰则以刺绣和银饰点缀,图案多为花卉、日月星辰,象征吉祥与勤劳。
男子穿“对襟短衫”,外罩“坎肩”,下着“长裤”,腰间系“腰带”;女子穿“右衽长衫”,下着“长裤”,外披“七星披肩”,披肩缀有七个圆形银牌,象征北斗七星,边缘绣有花纹。服饰色彩以蓝、黑、白为主,冬季服饰多为羊毛制成,夏季则为麻布,整体风格既显庄重又不失灵动。
纳西族男装
纳西族男装简洁实用,便于劳作。上衣为“白色对襟短衫”,以麻布或棉布制成,领口、袖口绣有简单的蓝色花纹,夏季单穿,冬季外罩“黑色坎肩”,坎肩多为羊毛制成,保暖轻便。
下装是“深色长裤”,裤脚宽大,用布带束紧,适合田间劳作和骑马。男子腰间系“蓝色或黑色腰带”,可悬挂烟袋、小刀等物品,小刀是成年男子的必备工具。头戴“毡帽”或“皮帽”,毡帽多为黑色,顶部有红缨,皮帽以羊皮制成,冬季保暖,适合高原气候。男装整体风格质朴,尽显纳西族男子的豪爽与勤劳。
纳西族女装
纳西族女装素雅秀丽,“七星披肩”是其核心特色。上衣为“蓝色或黑色右衽长衫”,以麻布或棉布制成,领口、袖口绣有精美的花卉纹、几何纹,手工细腻,夏季单穿,冬季内套棉衣。
下装是“深色长裤”,裤脚绣有花纹,与长衫协调。女子外披“七星披肩”,披肩以黑色羊毛为底,缀有七个圆形银牌,象征北斗七星,边缘绣有彩色花纹,寓意披星戴月,勤劳不息。头戴“蓝色或黑色头巾”,已婚女子头巾覆盖头顶,未婚女子则露出额头;佩戴银饰,包括耳环、手镯、戒指,银饰简洁,与服饰相得益彰,尽显纳西族女子的端庄与灵动。
纳西族帽子
纳西族帽子种类多样,因性别和季节而异。男子冬季戴“皮帽”,以羊皮制成,内衬毛皮,保暖性好,帽檐绣有简单花纹;夏季戴“毡帽”,黑色或白色,顶部有红缨,简洁大方。
女子帽子以“头巾”为主,冬季戴“呢帽”或“皮帽”,呢帽绣有花纹,皮帽多为羔皮制成,柔软保暖;未婚女子常戴“绣花帽”,以布为底,绣有花卉纹,小巧精致。此外,纳西族在节庆时会戴“斗笠”,竹篾编织,外罩蓝布,帽檐宽大,可遮阳挡雨,是田间劳作的常用头饰。
纳西族鞋靴
纳西族鞋靴以布鞋和皮靴为主,适应山地地形,注重舒适与耐磨。“布鞋”是日常鞋款,以麻布或棉布为面,手工纳底,鞋底厚实,鞋头绣有花纹,男子布鞋多为黑色,女子布鞋颜色多样,精美秀丽。
“皮靴”是冬季鞋款,以牛皮制成,靴筒较高,多为黑色,靴面绣有简单花纹,保暖性好,适合在寒冷季节穿着。此外,纳西族在劳作时会穿“草鞋”,以稻草或麻编织,轻便透气,适合在田间和山路行走。鞋靴的制作工艺简单实用,体现了纳西族适应高原环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