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生活百科民风民俗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

2025-07-19 05:46:09民风民俗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3万(2021年数据),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及新疆塔城地区。达斡尔族自称“达斡尔”,意为“耕耘者”,历史上曾被称为“打虎儿”“达呼尔”等。他们世代栖息在嫩江流域、呼伦贝尔草原及新疆塔城的河谷地带,以农业、畜牧业和渔猎业为生,在与满、蒙古、汉等民族的交往中,形成了兼具农耕精细与游牧豪情的民族文化,以曲棍球、萨满文化、乌春说唱等特色闻名。

达斡尔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达斡尔族历史

  达斡尔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契丹”,其先民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元代以后逐渐迁徙至嫩江流域。明代,达斡尔族属奴儿干都司管辖,以渔猎和农耕为生,形成了稳定的部落联盟。

  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参与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为保卫东北边疆作出重要贡献,部分达斡尔族被调往新疆戍边,形成如今的分布格局。近代以来,达斡尔族人民参与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抗日战争,1949年后,达斡尔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8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推动了达斡尔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达斡尔族文化

  达斡尔族文化植根于北方草原与河谷,带着白山黑水的凛冽与厚重。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介”(“草房”)以土坯为墙,茅草为顶,多为“凸”字形格局,正房两侧设“蔓子炕”(连灶火炕),适应严寒气候,莫力达瓦的达斡尔族村寨仍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建筑群。

  手工艺以刺绣、木雕、皮革加工著称,“达斡尔刺绣”以红、绿、蓝线在白布上绣出动植物纹,针法细腻,多用于服饰和日用品;木雕工艺多用于房屋装饰和家具,门窗雕刻鹿、鹰等图案,线条粗犷有力。非物质文化方面,达斡尔族有本民族文字“达斡尔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于1956年,用于记录历史和文学作品;民间文学丰富,“乌春”是独特的说唱文学,以诗歌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少郎与岱夫》是著名的民间叙事诗。

  达斡尔族信仰

  达斡尔族信仰以萨满教为主,兼融藏传佛教和道教元素,形成多元信仰体系。萨满教中,“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核心,认为山川、日月、水火皆有神灵,“腾格里”(天)是最高神,每年举行“祭敖包”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萨满”是宗教从业者,分为“男萨满”和“女萨满”,负责主持祭祀、驱邪、治病等仪式,通过跳神、念咒沟通人神,萨满服饰缀有铜铃和彩布,象征与神灵的连接。部分达斡尔族信仰藏传佛教,供奉佛像,节日时前往寺院朝拜;道教的影响体现在对关公、财神的崇拜,习俗中融入了祈福纳祥的元素。

  达斡尔族婚俗

  达斡尔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礼仪与游牧遗风,流程严谨,充满欢庆氛围。青年男女通过“敖包会”“舞会”相识,以对歌、射箭等方式表达爱意,情投意合者由父母请“媒人”提亲,需三次登门方显诚意。

  订婚时,男方送“彩礼”(布匹、牲畜、银饰),女方回赠“嫁妆”(衣物、刺绣品)。婚礼持续三天,第一天“女方家宴”,新娘梳妆,与亲友欢歌告别;第二天迎亲,新郎带队伍骑马前往,女方设“路障”考验,对歌答对后方能进门,新娘身着盛装,由兄长抱上雪橇或马车;第三天“男方家宴”,新人拜天地、祖先,由族长主持祈福,随后全族宴饮,跳“罕伯舞”,通宵达旦,婚后“回门”需在满月后,新人携礼返娘家致谢。

  达斡尔族丧俗

  达斡尔族丧俗庄重肃穆,实行土葬,流程包括“报丧”“入殓”“出殡”“安葬”等,受萨满教影响较深。亲人去世后,家人鸣枪或吹号角报丧,为逝者净身更衣,停灵于正房,灵前点长明灯,萨满念经超度,指引亡灵回归祖地。

  出殡前,亲友前来吊唁,行跪拜礼,送“奠仪”(酒、布)。出殡时,棺木由男子抬行,女性不得参与,沿途撒“五谷”驱邪,墓地选在向阳山坡,墓穴深约两米,棺木入土后堆坟冢,立石碑。丧期内,家人穿素服,不娱乐、不宴饮,男子不剃须,女子不戴饰,丧期一般为七天至四十九天,周年时举行“烧纸仪式”,缅怀逝者。

  达斡尔族方言

  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也有人兼用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文。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莫力达瓦、齐齐哈尔、塔城三个方言,各方言差异较小,可相互通话。达斡尔语保留了较多契丹语词汇,同时吸收了汉语、满语、蒙古语借词,汉语借词多用于现代词汇,满语借词多与八旗制度相关。

  达斡尔族历史上曾使用满文,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达斡尔文”,在聚居区推广使用。现代社会中,汉语成为跨民族交流的主要语言,达斡尔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是主要交流方式,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达斡尔族乐器

  达斡尔族乐器与狩猎、游牧生活紧密相关,以吹奏类和打击类为主。“木库莲”(口弦琴)是达斡尔族特有的弹拨乐器,以铁片制成,音色清脆,常用于独奏或伴奏民歌,青年男女多以此传情,曲调委婉动人。

  “绰伦”(笛子)是吹奏乐器,竹制,音色悠扬,常用于伴奏“乌春”说唱;“抓鼓”是萨满教仪式乐器,鼓面蒙羊皮,鼓柄缀铜环,萨满跳神时敲击,配合经文念诵,用于驱邪祈福。此外,“三弦”“四胡”等也常见于节庆,与歌舞配合,营造热烈氛围。

  达斡尔族节日

  达斡尔族的节日兼具农耕与游牧特色,“阿涅节”(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扫房、贴春联、蒸年糕,除夕吃“手把肉”,守岁至天明,大年初一拜年,长辈赠“压岁钱”,青少年进行曲棍球比赛。

  “敖包会”在农历五月举行,群众聚集敖包前,由萨满主持祭祀仪式,赛马、射箭、摔跤,青年男女对歌择偶,是社群凝聚的重要场合。此外,达斡尔族还过“抹黑节”(正月十六),相互往脸上抹黑,寓意消灾避祸;“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融入汉族习俗但保留民族特色。

  达斡尔族习俗

  达斡尔族习俗体现了北方民族的豪爽与协作精神。日常礼仪中,“敬烟”是重要礼节,客人进门,主人先敬烟,再献茶,以示尊重;待客必以“手把肉”款待,客人需吃净骨上的肉,否则被视为不敬。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大豆、玉米、小麦为主,“轮作”是传统耕作方式;渔猎时遵循“见者有份”,猎物平均分配,冬季“冰捕”是特色生产活动。服饰上,男子佩腰刀,女子戴头巾,体现性别分工;禁忌中,忌杀孕畜、忌在敖包旁喧哗、忌用刀指点人,这些习俗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平衡。

  达斡尔族美食

  达斡尔族美食以肉食、粮食为主,口味厚重,带着草原与河谷的鲜香。“手把肉”是达斡尔族的标志性菜肴,将羊肉或猪肉带骨煮熟,用手抓食,蘸盐或蒜泥,肉质鲜嫩,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

  “稷子米”是达斡尔族的传统主食,以稷子(糜子)脱壳制成,可做干饭或粥,口感筋道,搭配“苏子油”食用,香气独特。“奶茶”是日常饮品,以砖茶和牛奶煮制,加盐调味,暖身驱寒,适合北方气候;“昆米斯”(马奶酒)是节庆饮品,酸甜可口,酒精度低。此外,“柳蒿芽汤”“烤肉串”“奶皮子”等也是特色美食,柳蒿芽汤以野生柳蒿芽煮制,清香解腻,是达斡尔族的“长寿菜”。

  达斡尔族民歌

  达斡尔族民歌旋律质朴,节奏明快,分为“劳动歌”“情歌”“叙事歌”“萨满歌”等。“劳动歌”伴随农耕、渔猎、放牧,如《打渔歌》《割麦歌》,节奏与动作协调,歌词直白生动,鼓舞干劲。

  “情歌”委婉含蓄,多用比喻,如“嫩江水长又长,阿妹的情意比水长”,常用木库莲伴奏;“叙事歌”以“乌春”为代表,篇幅较长,讲述历史故事,如《雅克萨之战》,由民间艺人说唱,旋律庄重。“萨满歌”用于宗教仪式,由萨满演唱,配合抓鼓节奏,充满神秘色彩。

  达斡尔族舞蹈

  达斡尔族舞蹈刚劲豪放,动作源于狩猎和游牧生活,“罕伯舞”是最具代表性的集体舞蹈,男女围成圆圈,随着音乐踏步、摆手、跳跃,动作模仿骑马、射箭,充满力量感,常用于节庆和婚礼,体现民族豪情。

  “萨满舞”是宗教舞蹈,萨满身着法衣,手持抓鼓,随鼓点旋转跳跃,动作夸张,用于驱邪祈福;“筷子舞”是女子舞蹈,手持筷子敲击手掌、肩头,节奏明快,展现生活情趣。舞蹈服饰多为皮制或棉制,动作幅度大,充满北方民族的激情。

  达斡尔族服饰

  达斡尔族服饰以皮、棉为主要原料,适应北方寒冷气候,款式简洁实用,装饰朴素。男子服饰注重保暖与便利,女子服饰则以刺绣点缀,图案多为花卉、动物纹,如鹿、鹰、卷草纹,象征吉祥。

  男子穿“皮袍”“棉袍”,外罩“坎肩”,下着“皮裤”;女子穿“布袍”“长裙”,腰间系“绣花腰带”,佩戴银饰。服饰色彩以蓝、黑、白为主,冬季服饰多为兽皮制成,夏季则为棉布,整体风格既显粗犷又不失精致。

  达斡尔族男装

  达斡尔族男装简洁耐寒,上衣为“皮袍”或“棉袍”,以羊皮或棉布制成,立领,盘扣,冬季袍内套棉衣,外罩“黑色坎肩”,坎肩多为绸缎,便于骑马射箭。

  下装是“皮裤”或“棉裤”,裤脚束紧,穿“皮靴”,腰间系“宽皮带”,可悬挂腰刀、火镰、烟袋,腰刀是成年男子的标志,象征勇武。头戴“皮帽”或“毡帽”,皮帽以狐狸皮或狼皮制成,耳扇可放下,保暖性强,适合严寒气候。男装整体风格剽悍,尽显达斡尔族男子的豪爽与坚韧。

  达斡尔族女装

  达斡尔族女装素雅大方,上衣为“布袍”,以蓝、黑棉布制成,立领,右衽,领口、袖口绣有绿色或红色花纹,夏季单穿,冬季内套棉衣。

  下装是“长裙”,长度及脚面,多为蓝色或黑色,裙摆绣简单花纹,腰间系“红色绣花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身后。女子头戴“头巾”或“帽子”,头巾多为蓝色或白色,已婚女子头巾覆盖头顶,未婚女子则露出额头;佩戴银饰,包括耳环、手镯、戒指,银饰简洁,与服饰相得益彰,尽显端庄与灵动。

  达斡尔族帽子

  达斡尔族帽子注重保暖,男子冬季戴“皮帽”,以狐狸皮、狼皮或羊皮制成,帽顶缀红缨,耳扇可系于颏下,抵御风雪;夏季戴“草帽”或“毡帽”,草帽以麦秆编织,轻便透气。

  女子帽子以“头巾”为主,冬季戴“呢帽”或“皮帽”,呢帽绣有花纹,皮帽多为羔皮制成,柔软保暖;未婚女子常戴“绣花帽”,以布为底,绣有花卉纹,小巧精致。帽子款式随季节变化,兼顾实用与装饰。

  达斡尔族鞋靴

  达斡尔族鞋靴以皮制为主,适应冰雪地形,注重防滑与保暖。“皮靴”是主要鞋款,以牛皮或马皮制成,靴筒较高,冬季靴内垫乌拉草,保暖性极佳,靴面绣简单花纹,男子靴底钉铁钉,防滑耐磨。

  “布鞋”是夏季鞋款,以棉布为面,手工纳底,款式为圆口,女子布鞋鞋头绣有小花;“靰鞡”(乌拉鞋)是冬季劳作鞋,以牛皮制成,内垫乌拉草,轻便保暖,适合在雪地行走。鞋靴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达斡尔族适应北方环境的智慧。

TAG标签: 达斡尔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再来一篇
上一篇:土族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