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生活百科民风民俗 撒拉族

撒拉族

2025-07-20 07:19:16民风民俗

   撒拉族 

  撒拉族是中国西北的独特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6万(2021年数据),主要聚居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其族源可追溯至中亚撒马尔罕的撒鲁尔部落,汉族称其为“撒拉回”“撒拉族”。他们世代栖息在黄河沿岸的峡谷与川地,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手工业,在与回、汉、藏等民族的交融中,形成了兼具中亚风情与河湟特色的民族文化,以精湛的建筑技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和热情的歌舞著称。

撒拉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撒拉族历史

  撒拉族的历史始于元代,13世纪中叶,中亚撒马尔罕的撒鲁尔部落首领尕勒莽、阿合莽率部众东迁,途经新疆,最终定居于青海循化地区,与当地藏族、回族、汉族等长期融合,逐渐形成撒拉族。明代,撒拉族地区属河州卫,实行土司制度,中央王朝册封撒拉族首领为“世袭百户”“千户”,社会经济逐渐发展。

  清代,撒拉族地区属循化厅,土司势力逐渐衰落,多次爆发反封建斗争,如乾隆年间的苏四十三起义。近代以来,撒拉族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后,撒拉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改为自治县),1980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撒拉族社会从封建地主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撒拉族文化

  撒拉族文化带着中亚草原的遗风与黄河峡谷的厚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皆独具特色。物质文化方面,传统民居“篱笆楼”是撒拉族建筑的标志,以木为骨、土为墙,屋顶覆以青瓦或石板,院落以篱笆为墙,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循化街子镇的撒拉族村寨仍保留着完整的篱笆楼群落。

  手工艺以刺绣、建筑、商贸技艺著称,“撒拉刺绣”以彩色丝线在绸缎、棉布上绣出花卉纹、几何纹,针法细腻,尤以“盘金绣”最为精美,多用于装饰服饰和生活用品;建筑技艺精湛,清真寺和拱北(宗教先贤陵墓)的砖雕、木雕工艺独特,图案繁复,线条流畅。非物质文化方面,撒拉族有本民族文字“撒拉文”(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用于记录宗教经文和文学作品;民间文学丰富,《骆驼泉的传说》是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了撒拉族东迁的历史,“口弦”是独特的民间乐器,旋律悠扬。

  撒拉族信仰

  撒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对其社会生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认为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古兰经》是宗教经典,清真寺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每日五次礼拜、每周五主麻日聚礼等活动均在此举行。

  伊斯兰教的五功是撒拉族宗教生活的核心,斋月期间,成年穆斯林从黎明到日落禁食禁饮,以培养敬畏之心。“阿訇”是宗教领袖,负责主持宗教仪式、讲解经文、处理民事纠纷,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撒拉族的信仰还体现在对“拱北”的崇拜,定期前往拱北朝拜,缅怀宗教先贤,宗教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撒拉族婚俗

  撒拉族婚俗严格遵循伊斯兰教规,同时保留着民族特色,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婚姻由父母包办,青年男女通过“花儿会”“婚礼”等场合相识,情投意合者由父母请“媒人”提亲,需三次登门方显诚意。

  订婚时,男方送“订茶”(茶叶、冰糖、衣物等),女方接受则表示同意婚事;结婚前,男方送“大礼”(彩礼),包括现金、衣物、首饰等,女方回赠“陪嫁”(被褥、衣物、家具等)。婚礼在女方家举行,由阿訇主持证婚仪式,念诵“尼卡哈”经文,新人向阿訇和长辈行礼。婚礼当天,新郎带亲友骑马或乘车前往迎亲,女方设“拦门酒”考验,对歌答对后方能进门,新娘身着红装,由兄长抱上马车或汽车,随新郎前往男方家,婚后第三天“回门”,新娘与新郎返回娘家致谢。

  撒拉族丧俗

  撒拉族丧俗遵循伊斯兰教“速葬、薄葬、土葬”的原则,流程庄重简洁。亲人去世后,家人立即通知亲友和阿訇,为逝者净身(“洗埋体”),用白布包裹遗体(“克凡”),男性三块布,女性五块布,不穿衣物、不戴饰品。

  遗体停放在家中堂屋,头朝西(朝向麦加),灵前点长明灯,阿訇主持殡礼(“站礼”),亲友面向西站立祈祷,为逝者祈福。出殡时,遗体由亲友抬往墓地,不用棺材,直接入土,墓穴为南北向,遗体头北脚南、面向西,覆土后堆起坟冢,不立墓碑。丧期内,家人不宴饮娱乐,男性戴白帽,女性戴白盖头,以示哀悼,丧期一般为三天,期间阿訇念经超度,亲属素食,缅怀逝者。

  撒拉族方言

  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与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相近,分为循化、化隆、积石山三个土语,各方言差异较小,可相互通话。撒拉语保留了较多中亚突厥语词汇,同时吸收了汉语、藏语、阿拉伯语借词,汉语借词用于现代词汇,阿拉伯语借词多与宗教相关。

  撒拉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历史上曾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撒拉语记录宗教经文,如今主要使用汉语汉文,撒拉语在家庭和村寨内部仍是主要交流方式,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由于长期与回族、汉族交往,许多撒拉族人兼通汉语和临夏方言,汉语成为跨民族交流的重要语言。

  撒拉族乐器

  撒拉族乐器受伊斯兰文化和周边民族影响,种类较少,以吹奏类和打击类为主。“口弦”是撒拉族特有的弹拨乐器,以金属片制成,音色清亮悠扬,常用于独奏或伴奏民歌,是撒拉族妇女喜爱的乐器,旋律委婉如诉,如《撒拉口弦曲》便是经典曲目。

  “箫”是吹奏乐器,竹制,音色悠扬,常用于伴奏“花儿”和情歌;“手鼓”是打击乐器,在宗教仪式和节庆中使用,鼓手通过不同的敲击方式发出多样节奏,配合歌舞,营造热烈氛围。此外,“唢呐”“锣”等也常见于婚礼和节庆,为音乐增添欢快色彩。

  撒拉族节日

  撒拉族的节日均为伊斯兰教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三大主要节日,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似,但庆祝方式带有民族特色。开斋节在斋月结束后的第一天,撒拉族称为“肉孜节”,清晨,男性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之后走亲访友,互赠油香、馓子,全家宴饮,女子则在家中准备美食,招待客人。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在开斋节后第70天,有条件的家庭会宰杀牛羊,肉分三份,一份自用,一份赠亲友,一份赈济穷人,体现分享精神,节日期间还会举行“花儿”演唱、舞蹈等活动,热闹非凡。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日子,清真寺举行集体诵经、赞圣活动,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会后聚餐,增进社群团结。

  撒拉族习俗

  撒拉族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体现了对信仰的坚守与社群的团结。日常礼仪中,见面行“色俩目”问候礼,晚辈对长辈先说“色俩目”,长辈回礼,以示尊重;待客时,主人会用盖碗茶、油香、手抓肉招待客人,客人需用右手进食,忌用左手。

  生产习俗中,农业以种植小麦、青稞、油菜为主,“黄河谷地灌溉农业”是撒拉族的特色,循化辣椒、花椒是著名特产;商业是撒拉族的传统优势,擅长长途贩运,足迹遍布西北各地。饮食上,禁食猪肉、饮酒等,喜食手抓肉、面片、油香等;服饰上,男子戴白帽,女子戴盖头,体现宗教信仰;禁忌中,忌浪费粮食、忌在清真寺喧哗、忌用污秽语言谈论宗教,这些习俗维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撒拉族美食

  撒拉族美食以清真为特色,口味浓郁香醇,带着河湟谷地的独特风味。“手抓羊肉”是撒拉族的标志性菜肴,将羊肉清水煮熟,蘸盐食用,肉质鲜嫩不膻,是节庆和待客的必备美食,尤以羯羊肉为佳,闻名西北。

  “油香”是撒拉族的传统面食,用面粉发酵后油炸而成,圆形,口感松软,常用于宗教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象征吉祥,制作时需全家参与,体现团圆之意。“馓子”以面粉搓条油炸而成,酥脆可口,是开斋节等节日的必备食品。此外,“搅团”(用杂粮面制成的糊状食品)、“浆水面”(酸汤面条)、“盖碗茶”等也是撒拉族日常饮食,盖碗茶以茶叶、桂圆、红枣等冲泡,香甜解渴,是待客的礼节性饮品。

  撒拉族民歌

  撒拉族民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分为“花儿”“宴席曲”“宗教歌”等,“花儿”是撒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在山野传唱,歌词以爱情为主题,用比兴手法,如“黄河水呀向东流,尕妹的心思哥猜透”,曲调高亢,充满河湟风情。

  “宴席曲”是婚礼等喜庆场合演唱的歌曲,曲调欢快,歌词多为祝福之语,如《恭喜歌》《送亲歌》,常由多人合唱,配以简单乐器,热闹喜庆。“宗教歌”包括“念诵调”和“赞圣歌”,旋律庄重平缓,由阿訇或信徒演唱,用于宗教仪式,如《古兰经》念诵调带有阿拉伯语韵律,体现伊斯兰文化特色。

  撒拉族舞蹈

  撒拉族舞蹈热情奔放,动作源于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骆驼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模拟撒拉族东迁的历程,舞者分别扮演骆驼、尕勒莽、阿合莽等角色,动作夸张,叙事性强,常用于节庆和重大活动,是撒拉族历史的活态传承。

  “宴席舞”是婚礼上的集体舞蹈,男女围成圆圈,随音乐踏步摆手,动作简单整齐,手部动作较多,表达喜庆之情;“踏脚”是男子舞蹈,以脚互相踏击,动作刚劲有力,展现撒拉族的勇武精神,是撒拉族独特的竞技舞蹈。舞蹈服饰多为深色,配以白色头巾,动作幅度大,充满激情与活力。

  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服饰以棉布、绸缎为主要原料,适应西北气候,款式简洁大方,装饰精美,体现伊斯兰文化特色。男子服饰注重整洁,女子服饰则以盖头为标志性装饰,整体风格与回族服饰相近,但也保留民族特色。

  服饰面料多为棉布、绸缎,冬季穿皮袄、棉袍,夏季穿单衫,装饰较少,以实用为主,图案多为几何纹,避免动物纹样,符合伊斯兰教规。服饰是撒拉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宗教信仰的外在体现。

  撒拉族男装

  撒拉族男装简洁实用,便于劳动。上衣为“对襟短衫”或“长衫”,以白色或青色棉布制成,夏季单穿,冬季内套棉衣,外罩“青布坎肩”,保暖轻便。

  下装是“长裤”,颜色与上衣协调,裤脚宽大,用布带束紧,适合田间劳作和骑马。男子头戴“白色小圆帽”(“号帽”),是伊斯兰信仰的标志,冬季可加戴“狐皮帽”或“棉帽”,抵御严寒。腰间系“布腰带”,可悬挂烟袋、小刀等物品,小刀是成年男子的必备工具,用于割肉、削皮等。男装整体风格质朴,尽显撒拉族男子的勤劳与沉稳。

  撒拉族女装

  撒拉族女装以“盖头”为核心特色,根据年龄不同,盖头颜色各异:未婚少女戴绿色盖头,已婚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盖头长及腰部,将头发、耳朵、脖子全部遮盖,仅露出面部,符合伊斯兰教规对女性服饰的要求。

  上衣为“大襟长衫”,以青色、黑色棉布或绸布制成,袖口宽大,领口、袖口绣简单的几何花纹,夏季穿单衫,冬季穿棉袍。下装是“长裤”,颜色与上衣一致,裤脚收口,便于活动。女子不戴首饰,仅在节庆时可戴银手镯,整体服饰简洁庄重,体现了撒拉族女性的端庄与内敛。

  撒拉族帽子

  撒拉族帽子以男子“号帽”和女子“盖头”为主要形式,号帽为白色或黑色小圆帽,无檐,以棉布或羊毛布制成,是伊斯兰信仰的象征,每日礼拜和日常起居都需佩戴,款式简单,却承载着宗教意义。

  冬季,男子会戴“皮帽”或“棉帽”,以狐皮、羊皮制成,帽檐上翻,内衬毛皮,保暖性好,适合西北寒冷气候。女子虽以盖头为主要头饰,但老年妇女在冬季也会戴“黑色棉帽”,与盖头配合,抵御风寒,帽子款式简单,不事装饰,体现低调内敛的风格。

  撒拉族鞋靴

  撒拉族鞋靴注重实用耐磨,适应西北地形,以布鞋和皮靴为主。“布鞋”是日常鞋款,以棉布为面,手工纳底,鞋底厚实,款式为圆口,男子布鞋多为黑色,女子布鞋颜色稍浅,鞋头绣简单花纹,轻便透气,适合日常劳作。

  “皮靴”是冬季鞋款,以牛皮制成,靴筒较高,多为黑色,靴底钉有铁钉,防滑耐磨,适合在山路和雪地行走,保暖性好。此外,撒拉族在节庆时会穿“绣花鞋”,女子鞋头绣有几何纹,与服饰搭配,虽不华丽,却显精致,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用心。

TAG标签: 撒拉族,56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  
再来一篇
上一篇:布朗族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