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是否也等于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在一国首先建成?列宁将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留给了继任人……
列宁遗嘱
列宁曾经借助一个公式表明: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
这是列宁最后一次出席党代会了,列宁因身体健康的原因,主动提出退出中央领导核心。
斯大林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1年秋以后,列宁的健康每况愈下。
十一大闭幕后两个月里,列宁又突发严重中风,右肢瘫痪,口齿失灵,有时甚至不能说话。
此时,病魔缠身的列宁,又被格鲁吉亚的民族问题所因扰。
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的苏维埃俄国,包括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病美尼亚6个民族共和国。
在斯大林主持下,制订了一份“自治化计划”,要乌克兰等五个民族共和国,在拥有自治权的基础上,加入俄罗斯联邦,而不是由各国平等结成联盟,这就明显带有俄罗斯大民族沙文主义的味道,遭到了格鲁吉亚共和国的抵制和反对。
列宁抱病调阅了“自治化计划”。
列宁批评了“自治化计划”。指出俄罗斯同乌克兰以及其它共和国是平等的,均应以平等身份加入联盟,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中央召开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及由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等,轮流担任联盟最高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建议。
列宁指出,每一共和国将保留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
1922年月12月中下旬,列宁心脏病两度严重发作,经紧急抢救,右手和右脚瘫痪。
列宁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他向中央提出请求,让他每一天有一定时间口授政治意见。
列宁抓紧这每天5至10分钟的宝贵时间,由秘书记整理出《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俄国革命》、《怎样组织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五篇文章和两封信件。
列宁是在总结他一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这也是列宁的政治遗嘱。
列宁十分清楚,俄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应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出现,应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首先实现的思想大相迥异。这意味着取得胜利的俄国共产党人,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建设任务;不能采取直接的,而要实行迂回的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其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也应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不可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具体结论,更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的模式。
新经济政策,就是列宁在这方面的探索。
列宁继续思考:人类自有社会经济生活以来,就存在着合作关系。空想社会主义大师傅立叶、欧文等人,都曾设计尝试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公社,以实现其政治思想,但都成了空中楼阁。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也提出了合作经济的理论。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合作运动是改造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各种力量之一”。
列宁又联想起,十月革命后的头几年,他曾希望在农村通过共耕形式,组织农民直接、迅速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陆续口授写下《论合作制》一文,认为合作社是引导小生产者走向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是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愿意接受的方法。他认为:“在我国,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转变了。”
列宁对合作制的思想认识,经历了由原来的共耕制,到适应商品经济规律的合作制的转变。
列宁回顾了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机关的动作,发现在许多方面把旧时代国家机关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甚至还继承了旧政权的陋习弊端。